张伟(中国评剧院): 从1953年到她1988年退休,在合作上我们可以说是互相学习,她的特点在于她的创作总是接近生活。她观察生活非常敏锐,而且她特别善于模仿,在我们评剧院60%以上的人她都能够模仿,比如说我们剧院有些男同志吸烟,她就会模仿吸烟者的各种姿态各种形象。 虽然她写作能力不太强,但是她的文化水平不低,她早年就参加扫盲班,上四联中学,其实她的水平相当于中专,她的逻辑性和读东西方面都很好,她能很好地与作者、导演、音乐、美术合作,她懂得集体的力量,她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不耻下问,不论是合作者或是年青演员或是小孩不论什么场合她都会学,她是一个天生的表演者,绝不拘于一个角色,她演的角色非常丰富,尤其是在舞台上的角色。 在改革开放以后,她的思想明显得到解放,她总是跟时代同步前进。她在50年代就是一个成功的演员。那时她就很有名气,她那时演的大部分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人物,那时候专家就称她为喜剧演员。 那时候她还很高兴地对我们院里的人说“专家都称我是喜剧演员了。” 多年的舞台经验,多年的生活积累和吸收民间风格,使她在表演艺术上更加成熟。特别是她的小品中都融有戏曲和音乐,发挥民间风格,赵丽蓉的确是和时代同步和人民同心的表演艺术家。有个沈阳的记者曾告诉我,有一次一台晚会在沈阳举办,采排时其他演员都是走走过场,只有赵丽蓉穿好服装化好妆认认真真地从头演到尾,她觉得我做演员就是为了观众,就得对得起观众。她这种品德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古文月(中国评剧院): 在我们拍《弄假成真》的时候,每天下来大家都很累了,但她还给我们开玩笑。有一回在台上,她用的小话筒掉下来。当时用的话筒都是老式的,别在腰间。结果她的话筒掉下来,在腰间一摆一摆的,我们看了都十分担心。等到她下台,我对她说:“赵老师、你看今天的话筒……”她却说“掉下来也没关系,这不正像老钟表的摆在一摆一摆的吗。”她就是这样让我们开心轻松。对于工作她也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演《吹鼓手告状》的时候,有一个情节是大表姐追大表姐夫。 (戏中情节是)当时下着雨,赵老师就脱了鞋,光着脚跑。不仅这样,她还用各种动作,像云步、跳步等等。她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对我们说:“这些动作我都用了,你们不能和我重样了。”她就是这样对专业刻苦钻研。 在拍《杨三姐告状》时,我们俩对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动作都商量。那时我们住一个院,一起去、一起回。晚上坐在公共汽车上,我们俩就议论,今天哪一个动作做得不到位,哪一句词没说好,今天你哪演得好,哪块心气没碰到一块。 我们共演了一千多场,无论是角色之间的默契,还是艺术的创作,都是用了心,是心血的杰作。那时候,我们送戏下乡,那时条件很艰苦,要自己背着铺盖卷。有时候,完了戏,老乡把她请到家里去。她盘着腿,坐在老乡的炕上,和老乡唠家常。她艺术就是从这样的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她就是为艺术这样执着。我们俩在台上演娘俩,在生活中也像娘俩,她在生活中也十分关心我。(本报实习记者李皓孙展)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赵丽蓉”,共找到
15,497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