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上云端一年来,刀郎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消失”的这半年里,原来那个刀郎还在吗?作为见证人,他们将告诉你刀郎改变的历程和细节。
讲述者:王小峰,《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全国性媒体报道刀郎第一人。
“如果认为我和刀郎在设置一个圈套,或者是在炒作,那你会失望,因为我不是那样的人。”这是王小峰跟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原因是曾经有一个传闻:去年,在媒体遍寻刀郎不着时,经纪人李松强曾专门邀请王小峰到新疆采访。
两次遭拒:原因至今不明
2004年5月8日,《三联生活周刊》刊发了《当彭丽媛遇到刀郎》,这是王小峰第一篇关于刀郎的文章,也是全国性媒体第一次记录刀郎。那时,王小峰不知道刀郎是谁,只是听了刀郎的歌,非常喜欢。随即他找了李松强和发行《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大圣公司,但都拒绝接受采访。
2004年8月,王小峰随龙宽九段到新疆拍MV,外景地是吐鲁番和鄯善。无法忍受高温的王小峰决定留在乌鲁木齐玩两天。“因为对刀郎感兴趣,顺便就跟李松强联系采访。”奇怪的是,李松强对王小峰很热情,但始终不让他见刀郎。个中缘由,王小峰至今不解。
两次见面:刀郎渐成焦点
2004年9月初,王小峰终于第一次见到刀郎真容。当时,刀郎在北京参加一个公开活动,央视《艺术人生》想托王小峰找刀郎做一期节目。王小峰带着央视编导,在一个酒吧见到了刀郎和经纪人李松强。“当时谈得差不多了,但不知何故,李松强最后又变卦了。”
2004年9月10日,刀郎的唱片海外发行权签给中国香港环球唱片。王小峰在乌鲁木齐第二次见到刀郎。“那时他已经成为一个绝对的焦点。”王小峰告诉记者,“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们寒暄过,但根本无法详聊。”直到2004年11月,刀郎在北京录制《喀什噶尔的胡杨》,王小峰才与他面对面。当月,《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了题为《刀郎 520万销量的汪洋大海》的封面文章。
强烈预感:刀郎逐渐改变
在众多圈内人的声音里,王小峰是最坚定的。“我这个人听音乐比较简单,一个就是好听,另外就是有价值在里面,我就会感兴趣。”
当时跟李松强接触,王小峰就有一个不好的预感:他们可能要改变自己,因为面临的压力太大了!王小峰记得刀郎曾经给他讲过:他不知所措了,他原本就没想怎么样。接下来,刀郎发生了不由自主的变化。
眼下事实:刀郎让人失望
突然走红后,刀郎跌入了舆论的漩涡。王小峰发现:说刀郎不好的人,都是“羡慕、嫉妒、恨”——一开始是羡慕,紧接着是嫉妒,然后是发泄痛恨。2004年6月,在《刀郎现象批判:一种虚构的现实》的专栏文章里,王小峰预测了刀郎热后各行各业的不屑反应,包括唱片公司老板、制作人、歌手、词作者、经纪人、电台DJ和娱记等人。要命的是,事态后来的发展无一不是“照此执行”。随后,王小峰预言:肯定会出现一堆模仿刀郎的人,中国乐坛将进入后刀郎时代。果不其然,之后,西域刀郎、女刀郎、酷客等纷纷登台。
6月17日,王小峰撰文称:“我相信他们都沉不住气。肯定沉不住气,从发行公司、经理人到刀郎本人我觉得都沉不住气,肯定到最后就成为一个媒体明星了。”《喀什噶尔的胡杨》推出之前,王小峰曾与负责发行的大圣公司负责人聊过:如果按照以前的水平来做,还能持续火下去,只要一改变,肯定完蛋!但对方觉得不可能。之后,当听说刀郎邀请李宗盛和亚洲顶尖乐手加盟时,王小峰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2004年11月,李松强送来《喀什噶尔的胡杨》,王小峰听了之后很失望,也没有写过一篇评论。“如果作品对一个时代没有什么影响了,我不会感兴趣的。“王小峰直言不讳,“我觉得,刀郎已经成为常态了。”
那之后,王小峰再没写过刀郎一个字。
王小峰:刀郎变了,我能理解
讲述者:侯辉,《新疆都市报》文体部记者,地方性媒体报道刀郎第一人
侯辉,一个敏锐感性的女孩子。在刀郎蹿红前后,她是惟一贴身采访刀郎一年多的记者,她所在的报社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家报道刀郎的媒体。那段时间里,她和刀郎成为了朋友。侯辉见证着时间对刀郎的改变,她与刀郎的最后一次通话,已经停留在了2004年9月。
初识刀郎:像个笑话
“第一次见刀郎是2003年10月,离现在已经快两年了。”想起那场纯属偶然的遭遇,侯辉有些感慨。
2003年9月,侯辉报社所在的红山路地下通道里,整天放着一个沧桑男人演唱的新疆民歌。当时,侯辉按唱片上的销售电话打到德威龙音像公司,找到老总郑金标,郑金标告诉侯她:谈音乐要找“罗老师”。“就是罗林,我没把他和刀郎联系起来。”拨通电话之后,侯辉说:“郑总让我找你聊一下刀郎的事情。”完了又问对方:“你能找到刀郎吗?”对方说:“我就是。”现在,侯辉还感觉第一次采访挺可笑的。“他特别谦虚,谈话特别愉快。”稿子写完后,部门负责人要她找到刀郎的照片。
10月,在新疆八楼温莎堡13楼的工作室,侯辉见到了刀郎。“刀郎真的很真诚,也很朴实。”这是第一次采访刀郎时侯辉的印象。“面对面的时候,他反而没有在电话里那样能说,采访比较费劲,跟挤牙膏似的。”
10月27日,《新疆都市报》推出了三个整版的专题报道,那是媒体关于刀郎的第一次报道。
一件傻事:刀郎被人利用了
2004年6月,刀郎回到阿瓦提县采风,电视剧《七剑下天山》剧组到新疆看外景。制片人王勇通过侯辉找到刀郎,希望他为电视剧写音乐。刀郎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与王勇见了面。侯辉把刀郎与《七剑下天山》合作的消息披露出去了。
当时,许多找不到刀郎的内地媒体记者纷纷找到侯辉,希望她能够帮忙引见刀郎。但对方跟她说半天,就是不说约稿的事,而是把侯辉提供的情况写成了稿子。“有点像在骗取信息的意思。”进入8月,媒体报道李宗盛介入剧组。“我不知道他们是在借刀郎炒作。”侯辉对此充满愧意,“大家都把刀郎利用了一把,当时我特别傻。”
刀郎没有在意与剧组的合作结果,而是忙着新疆巡回演唱会。“李松强已经很傲气了,他说我们可以去演唱会现场,但不能拍照,不能报道。”最终,侯辉放弃了这次采访。
出书风波:刀郎获4万元赔偿
8月,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推出的《谁是刀郎》突然在网上连载,李松强以为是侯辉写的。就在同一天,九州出版社的《只有一个刀郎》寄到了侯辉手上。很快,侯辉知道自己的稿件被一个同事盗了!
知道侯辉是无辜的之后,李松强建议侯辉和他们联手打官司。这时,全国媒体也纷纷寻找侯辉,认为“肯定胜诉”的侯辉最终放弃了打官司的念头。 “如果打官司的话,我应该是他们最直接的证人,他们也没有找我。”第二天(5月3日),关于刀郎获得4万元赔偿的消息传出,侯辉才知道,刀郎只是起诉出版社侵犯其肖像权,官司没有涉及文字部分的侵权。
最后通话:无法单线联系刀郎
2004年9月的一天,侯辉想问问与《七剑下天山》合作的最新情况,打电话给刀郎,是他的夫人朱梅接的,说不知道刀郎去哪里了。“明显是推托。”
几天后,刀郎准备起诉“西域刀郎”,侯辉拨通了李松强的电话,“已经单线联系不到刀郎”的侯辉说要跟刀郎讲几句话。“电话里,刀郎已经很老练了。”问到“西域刀郎”,刀郎无奈地笑道:现在这个地步,我说也不行不说也不行。“那时,刀郎已经火得不得了,说什么都是新闻。我说我理解。”
与刀郎的最后一次通话。
侯辉还记得,《七剑下天山》事件后,刀郎说了一句话:在新闻圈里再也不敢有朋友了!“现在想起来挺意味深长的,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侯辉至今对刀郎感到愧疚,“他的转变是正常的”。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刀郎”,共找到
3,788,143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