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
入围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十面埋伏》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奥斯卡对于全球电影人来说,就是电影界的奥运会。

欢乐颂·一个期望
《英雄》给张艺谋和张伟平带来深深遗憾。因为北美发行商未能及时把《英雄》在北美地区上映,使得当年《英雄》与奥斯卡无缘。
现在,《十面埋伏》又给他们带来希望。在中国上映时被众多媒体围攻,但它在日前第62届金球奖的评选当中横扫6项大奖,包括最佳外语片奖、摄影、视觉效果、音响、美术指导以及服装设计奖。
张伟平言语之间,无限感慨:“虽然在国内给我留下了遗憾,但是我们入围金球是令人振奋的。要知道,在国内一片赞扬声中入围金球,跟在国内一片批评中入围,心情完全不一样,反差实在太大。”
值得一提的是,《十面埋伏》是张艺谋第一次入围金球奖,而对于奥斯卡,他已经有过三次试水,一旦《十面埋伏》入围,他将第四次入围,也是全亚洲入围次数最多的导演。
大光明·一个梦想
有一点是不可否认,奥斯卡是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电影节,戛纳和威尼斯、柏林世界三大电影节都没有办法和它比。有一个惯例性的特征在于,凡是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票房一定不会差。
现在看来,《十面埋伏》已经赢得了票房,得到了广泛电影观众的认可;入围金球奖,由于这是一个全球媒体评选的奖项,显然也是获得了媒体苛刻眼光的认可;接下来,一旦入围奥斯卡,这个美国电影的学院奖是电影专家们对最优秀影片的嘉许。
也许,到明年2月,所有关于《十面埋伏》的纷扰,才终于可以盖棺定论。
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苦乐心·一个遗憾
尽管《十面埋伏》在上映时,让张伟平觉得很无奈,但至少他现在觉得非常欣慰,“首先在面对国内许多媒体围剿《十面埋伏》的时候,我得到的是世界媒体的认可,入围金球是一个具有讽刺性的现实,一部国产片期最看重的是国内媒体的反响,结果恰恰相反。金球奖是全世界的媒体评出来的,而且它是奥斯卡的风向标,可是我们面对的是国内部分媒体的围攻,很有意思,要知道我们拍的是一部国产片。”
张艺谋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绝不仅仅是声誉和影响,也不仅仅是高票房和形成文化现象,张伟平特别强调这一点。“别的不说,在《埋伏》中我们表现了两点,我觉得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个是我们的牡丹坊,一个是我们的竹林。在《卧虎藏龙》中李安已经把竹林表现到极致,一般导演绝对不敢冒这个险再拍竹林,竹子是我们中国特产,西方国家看不到,我觉得艺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太大了,他能够向外界传达一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这次去香港,在旅行社门口看到挂的牌子,上面写的是四川永川竹海三日游,下面还注上《十面埋伏》拍摄地。对当地政府开发旅游资源,张艺谋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包括这次去丽江,那边有许多别人不知的亮点,以后就会形成下一个旅游热点,就像九寨沟一样,如果不是《英雄》的出来,没去过那里的人谁会知道中国竟然有那么美的地方?”
对话
解读·张艺谋为什么要拍商业片
两部商业大作《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好坏争议,无法定论。但是从媒体和观众的声音上来看,赞扬声远不如他所拍的那些文艺片,如《红高粱》、《大红灯笼》、《我的父亲母亲》等等。为什么顶着这种压力,张艺谋要走上商业制作之路?难道他不怕一世英名,置于毁誉的火山口吗?

起源——《我的父亲母亲》获奖之后
《我的父亲母亲》上映之后,张伟平发现这部电影的行业内口碑非常好,专家、学者包括圈内人士,他们给予的评价很高,而且还在国内外得了不少大奖,但就是票房不好,非常不尽人意。对于电影市场的深度分析,让张伟平提出了拍商业片的建议,并且得以实施。
《明星周刊》:那你为什么会选择跟张艺谋合作?
张伟平:我是电影投资人,但不是惟利是图的纯粹商人。在当时,确实谁都不能看出来张艺谋的影片走向,尤其是他刚刚失去了巩俐这个品牌,我们的合作完全是因为互相信任。
《明星周刊》:当时你们是如何决定这一重要转型的?
张伟平:在《我的父亲母亲》拍完后,张艺谋就转型拍了城市题材的《幸福时光》,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我说我们现在必须要面对的是市场和观众,必须面对现实。我轻易不和艺谋交流这种敏感的问题,因为他是艺术家,他有着很高远的艺术追求。
《明星周刊》:是在这时决定的吗?这种决定和调整进行得顺利吗?
张伟平:对!我和他说我们必须要调整自己,我们要搞清一点,影片是拍给圈内人和少数人看还是拍给广大观众看?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票房还是海外得奖?后来我发现你就是在国内外得了好多奖,市场不一定好,观众不一定买账,现在我们的观众对电影的要求除了娱乐以外,还希望是那种在家里电视看不到画面的感官的享受!你能让他看电影,一定要给他一种家里看不到感受不到的。像《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叫好,但是这些人跟观众比起来,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还有一点他们未必去买电影票去看,我们的电影从投资上到制作上,离不开钱的,如果没有钱的投资,哪有电影?好莱坞电影市场的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有市场和观众的支持。
《明星周刊》:有没有想过后果,如果拍砸了转型不成功怎么办?
张伟平:这就是艺谋值得佩服的地方。他后来转型来拍《英雄》,我敢说对象他这样在国际影坛上德高望重的导演,很冒险,谁都不愿意拿自己的一世英名担这个险,整不好晚节不保,可是不拼怎么办?不拼你的影片就没有这个市场。
争议·营销第一与电影也怕巷子深
无论是《英雄》还是《十面埋伏》,它的营销既让人羡慕,也引来非议。下一步非大制作的文艺片,又会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营销呢?
《明星周刊》:《十面埋伏》的营销手段比《英雄》的规模还要宏大,但是它的票房并没有向大家期待那样超过《英雄》?
张伟平:这是有比较特殊的原因的。第一,张艺谋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拍了一部武侠片,第一部是因为给人的惊喜和好奇,观众才去看电影,世界级大导演也很少有人短时间内重复拍同一题材,这是大忌讳;第二,《埋伏》的演员阵容相对《英雄》来讲弱了一些,而这两点恰恰是电影票房的最重要因素。我敢这么说,如果《英雄》采取《埋伏》的宣传手段,2.5个亿的票房绝对挡不住。
《明星周刊》:你曾经说过,你的电影营销宣传手段会越来越难,是媒体和业内的反应对你产生了负面影响吗?
张伟平:许多发行界的人士和电影人说了《英雄》和《十面埋伏》是不可借鉴的,因为不可复制。其实他们没有搞清楚,我就是没让你复制,我自己都不能复制!但是可以借鉴,因为电影是要有营销的,否则就没有市场,电影已经到了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境界。但不能复制没有关系,我们的营销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创新才是生命力,所以这次《千里走单骑》,我不会复制《英雄》和《十面埋伏》。
《明星周刊》:你会对《千里走单骑》这部文艺片采取什么样的宣传手段呢?
张伟平:具体的宣传手段我现在不会说,但我已经想好了。
《明星周刊》:从制作人的角度,你怎么看文艺片与商业片在商场上的不同?
张伟平:《千》是文艺片,但也不能排除有商业因素,现在电影最重要的是不是说文艺片,我就要把它拍成《活着》、《大红灯笼》那样?其实这些片子它们在那个年代票房是非常的高,文艺片里面也有许多商业因素、娱乐因素。因为一部电影你要的是好看、要让观众接受,有娱乐很重要,所以文艺片不是说用来开研讨会的,只不过跟商业片的视角不一样,比如文艺片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感受,像《廊桥遗梦》这样的片子,特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东西。
旧事·埋伏曾经有点悬
不管《十面埋伏》的口碑如何,但它还是取得了一个中国电影票房其他影片取不到的成绩,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明白,《十面埋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宣传,那它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票房。而有些主要的不利因素,张伟平心中早就有底。
《明星周刊》:你说在《十面埋伏》没有上映时候,你就对它的困难心中有数了?
张伟平:是的,当时我看完片子,在剪接台上就对艺谋说,这部片子两大不利因素,就是我前面说过的两点。但是艺谋觉得本子好了,没过足《英雄》的瘾,我不能拦着他,我肯定要支持他。再到后来,我发现所有的被动都在我身上,因为我必须要把这部影片在市场上推广,如果这部影片夭折,《英雄》就会被人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我心里很清楚,太悬了,所以顶着最大压力的就是我和艺谋。
《明星周刊》:其实,造成《十面埋伏》不完美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天公不做美?
张伟平:是的,我不是宿命论者,就好像因为《十面埋伏》这个名字,所有不利因素全来了,而且都是最沉重的打击。包括梅艳芳去世、非典、种花不成活、没有拍完就进入雪季……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这电影拍得实在是太难了。
张伟平眼中的张艺谋
他就是为电影而生的人,他可以把人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一个事情上来做,如果这样,他肯定是要出大成绩的,我曾开开玩笑对他说,如果我不拍电影,我也会生活得很好,而且不会像现在这样累,还要陪着你一起挨骂,尽管这些骂声挺可笑。但是你就不同了,如果你不拍电影,连公车都坐不上,艺谋回答,他说他可以当工会干部,可以出黑板报。
撰文 本报记者 张海颖 陈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