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永远的契诃夫 >> 新闻发布

不能承受之重—27岁的人不懂普拉东诺夫

YULE.SOHU.COM 2004-09-20 16:54  来源: 中演国际网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张靓颖沈阳拍写真
图:关咏荷产后家庭照首曝光
章子怡愿为"他"息影结婚生子
小S婆婆4千万豪宅慰劳媳妇
大牌明星们的卖身契曝光(图) 徐静蕾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历程
蒋雯丽曾落榜张国立曾当工人
林青霞首度回应婚变传闻

  我们时代不能承受之重——27岁的人不懂普拉东诺夫

  普拉东诺夫死的时候27岁,参加工作应该有5、6年了。想当年自诩为“拜伦第二”、认为当部长不在话下的人物,邂逅大学时期的旧情人时,却只是一个“民办教师”。无论以当时的眼光,还是今天的标准看,这样的一个人物距离“成功人士”显然差得太远。他不是主流人物,不是明星,只是平淡生活中的一部分。

  不过他很讨女人喜欢。剧中的女性,无论成熟抑或清纯,单身贵族还是居家少妇,对他都象飞蛾扑火般投怀送抱,然后又美丽地坠落。对女人来说,相对于无聊寂寞一如暗夜的平淡生活,普拉东诺夫至少能有一点点不同:他不同于伯爵或者伯爵的儿子,不同于商人,不同于医生,或者那个无所事事的将军的儿子,他要比他们都多一点头脑和趣味,让女人以为能有了心灵的依托。普拉东诺夫自己也能感到与周围一切人的不同,但这些不同之外,他又能说清楚自己“是”什么吗?他的“身份”——Identification(原谅我用了外文,因为翻译难以找到完全咬准的字词),是什么呢?他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又执着于这些问题,给自己,给女人都带来了毁灭。对这些情感历程,女性比男性的感觉要敏锐得多。所以看完全剧对男女情感的直接揭露,女性观众几乎都感觉到了“痛苦”,而男性观众则相对感触要浅得多。

  然而,痛苦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是源于女人吗?在当今中国的语境下很容易作出这种解释。例如有评论认为,全剧的悲剧性,是普拉东诺夫在女人们终于奋不顾身去爱之后的犹豫、退缩和混乱,是他在爱情的重压之下,面对生活的茫然、痛苦和挣扎。

  或许这种看法是把因果颠倒了。普拉东诺夫因为痛苦,才在无所事事中以爱情来打发自己,打发生活。更大的悲剧在于,有了爱情之后,他发现自己反而更加痛苦,这不是因为偷情而由道德感或良心的谴责带来的痛苦,而是因为他看到,即使有了爱情,生活也并不值得活,这种因生命本身带来的痛苦无从逃遁,无从寄托,“哈姆雷特害怕做梦,而我害怕生活。”留下的只有——“疼”。

  这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感受是中国文化中一直很少给以反映的。简单地找一个对比。当代的影视乃至戏剧所表现的感情纠葛中,当事人的痛苦主要来自于道德枷锁下的拷问,从《来来往往》、《一声叹息》到《手机》,无不如此。看这类东西的论调,似乎只要摆脱了一夫一妻制,男人女人都会大松一口气。而在当下,只好用“一声叹息”来应付了。无论是康伟业、梁亚洲还是严守一,与其说他们痛苦,不如说他们烦恼:婚姻围城中面对城外美色可望不可及的烦恼;得到之后又惟恐被发现的烦恼;情人逐渐变味的烦恼;欲脱身而不得的烦恼;最终曝光的烦恼;曝光之后纠缠不清的烦恼。谁还来得及痛苦呢?他们要是见到普拉东诺夫,大概只会拍拍肩膀说:“哥们儿,玩儿现了吧。别太当真了。”能给他们终极安慰的,最后只归结到一句话:这是男人的动物本能所致。艺术了半天,最终还得回到老祖宗那儿去找根源,让人觉得这几百万年的进化都是一个玩笑。即便是时下大行其道的《中国式离婚》,依然没有摆脱这一套路,男性主义的视角刻痕如此之深,以至于身为女性的编剧也都没有摆脱的意思。我们就是日复一日地在这样的说教中面对生活,理解生命。因此,我们能生产出的,只有闹剧或者半喜剧。不象大师,轻轻触及的,都是生命的内核。

  在这种语境下,我们对普拉东诺夫的理解也许过于简单。他并非又一个俄罗斯传统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他并不多余,他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普拉东诺夫。只不过在生活的某个时期,我们会用理想、会用事业、会用爱情、会用宗教来麻醉自己,或者干脆就“忘记”,以为自己“不同”。只有当少年时代的激情张扬褪尽,改变世界让位于改变自己,生活阴暗的静穆森然于道路两侧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完成了自己的“青春期”,用沉默和对一切的逆来顺受,在麻木中完成生命的肉体历程。如果不能完成“青春期”的这种转型,不能进入这种麻木状态,那么我们会和普拉东诺夫一样,痛苦,不能自拔。

  以中国文化这种听天由命式的成熟来看俄罗斯式的忧郁,自然会有距离。在当今中国,与普拉东诺夫同龄的27岁人,“在少年时代经历了理想主义的启蒙和被摧毁,在成年后被市场压得喘不过气来,”正竭力逃避普拉东诺夫所感到的一切,哪里还有精力和兴趣去感受普拉东诺夫式的痛苦?生活已经很凝重,为什么还要再到剧院中去受煎熬呢?从27岁人推而广之到当下中国的主流人群,他们刚刚经过了宏大的叙事,经过了全面的解构,躲避崇高,嘲讽一切,玩命挣钱,何曾有时间停下来往前探望?宁愿娱乐,宁愿搞笑,宁愿轻松,麻醉自己之后,在又一个黎明,再次爬起来面对生活。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演出契诃夫,演出普拉东诺夫,并不是一件合时宜的事。这种痛苦与追问,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很自然地就用五千年文明所积累起来的生存智慧,摆脱了这层茧负,无比轻灵地在现实中飞舞。

  只是我们如何面对普拉东诺夫的质问:生活完蛋了!?

  P.S. 在普拉东诺夫对自己的期待中,除了拜伦、部长,还有一个比较另类的人物——哥伦布。或许,这代表了他血液中仍然残留的那份激情。我们,只有在路上,在向未知的探险中,才能证明自己,找到自己的“身份”。(作者:王凯)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商城
化妆|春季彩妆5折争艳
家居|06年最抢眼饰品
音像|周杰伦:霍元甲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