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英雄》的光环,积蓄两年的力量,张导这回又是大张旗鼓,《十面埋伏》埋伏了多半年终于浮出水面。两年前,张导凭自己的首部武侠片《英雄》,狂扫了当年的国产片市场,就连几部美国大片,也不得不给他让座,真正是赚了个盆满钵溢,尽管有的观众看过片子后大呼上当。但如今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求什么,稀缺、盈利,泛之于电影,那就是票房了。《英雄》2亿多的票房,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之最,你对他贬低也好,讨厌也罢,用这个最讲求效用的标准来衡量,其成功是勿庸置疑的。所以,紧接着,有了现在的《十面埋伏》。
早在《十面埋伏》首映后的第二天,各路媒体就对影片进行了轮番褒贬,褒是因其沿袭了张导影片的精美的电影画面,贬则是因为其故事情节过于简单。这个评价与当年对《英雄》的评价如出一辙,看来这就是张导武侠片的风格了。也许是因为有了这些评论垫底,自己看完电影后,倒还觉得这部片子还是很吸引人的,起码我没像报纸上说的在影场昏昏欲睡,尽管也打过一个盹。
说它很吸引人,我指的是片中精雕细琢的场景。剧中人物始终在精美入微的画面中穿梭,这不仅是在两个捕头决战的原野,在牡丹亭、在小妹和金捕头逃亡的一路以及两人生离死别的树林,都能看出导演对画面色彩的苛求。竹林逃亡一场戏,苍翠的竹林以及从竹叶顶处撒下的零碎的阳光,构成了一副十分养眼的平和的画面。但毕竟这是在逃亡,有敌人在埋伏,单是如此平和唯美,就真成了摄影作品了。张导在这画面中间,又夹杂了竹梢零乱摇摆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让人在如此养眼的绿色中会有一种瑟瑟发抖的感觉,这样既保持了画面的美感,同时也突出了故事情节的背景,可谓是“以静至动”了。同样出彩的场面,还有在对一些细微之处的处理,比如刘捕头仙人指路中弹出的豆子、金捕头射出的箭、飞刀门掷出的飞刀,小妹起舞的鼓声以及追兵马队的马蹄声导演都采用慢镜和其他一些我不懂的手法,使观众感到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我想这正是一部武侠片不可或缺甚至与情节同等重要的东西。单从这个角度讲,作为武侠片,《十面埋伏》还是很成功的,而且也是值得一看的。
但话又说回来,武侠片毕竟还是一部影片而不是一部简单的音像合成品。一部影片空有精美的画面和震撼的声效而没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这就好像一个歌手空有娇美的脸蛋和惹火的身材而没有过人的嗓音,她或许也能出张专辑或凑一些个晚会,但她却始终难登大雅之堂。所以,从电影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手段角度看,《十面埋伏》无疑又是失败的。文学艺术是取材于生活,又反馈于生活的。一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甚至一个群体或社会的价值或情感取向的文艺作品,我们称之为优秀的文学作品,确切地说是一部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因为一些价值或情感取向我们不能在当时判断其是进步或是倒退,但它的影响力是勿庸置疑的,至少它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记。再看《十面埋伏》,单看片名,我的直觉反映就是故事得错综复杂,情节得跌宕起伏,否则怎么能叫《十面埋伏》呢?
可看完片子,细细琢磨一下,小妹入狱、金捕头救美、官府假戏真做、刘捕头突然变为刘飞刀,老妈原来是飞刀帮的头目,这便是张导埋伏给观众的所有机关。它既没有错综复杂的故事,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简单的故事加上勉强的衔接,张导就能给它扣个《十面埋伏》的帽子,这简直就是在强奸民意嘛。当然,我并不是说非得有十个机关才能叫十面埋伏,单就这些情节,如果能把故事讲得更丰满一些,更深刻一些,《十面埋伏》仍不失为一部好的武侠片。并且以张导的功力,我相信他也完全有这个能力,从红高粱、秋菊到活着,他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这使他赢得了中国电影人的最高荣誉和国内最多的拥蹙。但从《英雄》开始,他摒弃了这种他应为之感恩的手法,取而代之的是以画面和音效为主,故事情节为辅的所谓大制作,也许在他眼里的武侠片就应该这样颠倒主次?
这样看来,《十面埋伏》无疑是《英雄》的一个翻版,除去唯美的画面和震撼的音效,观众不知道它究竟要表达什么。但在影迷们失望的叹息声中,《十面埋伏》眼瞅着又要刷新《英雄》创下的国产片票房记录,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兴许,张导们现在正在准备《十面埋伏》的庆功宴呢。但别忘了,中国有句古话,叫事不过三。在连续两次遭到观众的质疑和不满之后,我不知道张导的庆功宴是否还能连着来个第三次。(文/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