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戏剧动态
从天津走出的焦菊隐、黄佐临、石挥
YULE.SOHU.COM  2004-06-30 09:13  来源: 天津日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在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后,租界林立,华洋杂处,在这种新与旧,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在戏剧和电影等领域,涌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如创立春柳社,开创中国话剧先河的李叔同;第一位创建中国新式戏曲学校的焦菊隐,还有“南黄北焦”的黄佐临,著名戏剧家曹禺以及沈浮、魏鹤龄和石辉等等著名影剧家,天津对他们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艺术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话剧“中国学派”之父焦菊隐

  焦菊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导演、杰出的戏剧艺术家。

  他1905年12月11日生于天津,出生时家里生活十分窘迫,这是因为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英军印度兵骚乱天津城,焦家被洗劫一空,曾陷入极度困境之中。据焦先生回忆,他约在1913年冬或1914年春天进入城里鼓楼西的直隶省立第一模范小学(今南开区中营小学)就读。校长刘宝慈信奉“教育救国论”,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焦菊隐和同学们在进步教师的带领下,自发地组织起了新剧社,轮流到各家去演出。剧本都是自己编写的,内容也紧密追随社会风尚,多是反封建、反阶级压迫、反帝国主义的戏。那时均用艺名出演,焦菊隐的艺名为“菊影”,后改为“菊隐”,后来他写文章、导戏均用焦菊隐这个名字,一直保留了下来。小学毕业后进入天津官立中学(今铃铛阁中学)。1928年,焦菊隐从燕京大学毕业。

  在燕京大学的戏剧活动是他有意识的戏剧活动的萌芽阶段。焦菊隐曾与当时负责筹办赴法“勤工俭学”的李石曾联系,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后来李石曾却把筹办创立中国第一所新式戏曲学校———“北平戏曲专科学校”的重任交给了焦菊隐。这所戏校在教育制度及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是焦菊隐对中国近代戏曲艺术发展史及教育史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5年9月,焦菊隐的法国之旅终于成行。1938年1月,焦菊隐在巴黎大学通过了名为《今日之中国戏剧》的文学博士论文答辩,被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他的这篇论文引起了当时巴黎学术界的重视和赞赏,并被巴黎德罗兹出版社列入当时出版的《世界戏剧丛书》之中。这篇独辟蹊径、内容丰富的论著即使在今天来看,也仍不失为一部研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珍贵文献。初步奠定了焦菊隐的戏剧观和美学思想,孕育了后来他所追求和探索的具有中国气派的导演学派。

  1950年元旦,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时,剧院约请刚从美国讲学归国的老舍先生创作了多幕话剧《龙须沟》剧本,并约请焦菊隐担任导演。通过认真揣摩老舍先生的原作并反复认真的思考,焦菊隐认识到,只要把导演与作者及剧中人物三位一体,打成一片,才是新现实主义导演的创造力的主导源泉。《龙须沟》的舞台演出以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老舍剧本特有的北京味儿,这种地方特色形成了演出的浓郁的民族风格,这种风格也为北京人艺后来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在焦菊隐的艺术道路上,《龙须沟》是他导演的第一部影响巨大的光辉的代表作品,也是形成他的导演学派的起点。

  焦菊隐相继导演了老舍的话剧《茶馆》和郭沫若的话剧《虎符》。

  1959年至1962年间,焦菊隐先后导演了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在《蔡文姬》中,不仅因为郭沫若在剧中将以往戏曲和其他文艺形式中的奸雄曹操,重新刻画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风度洒脱的诗人,而且由于焦菊隐以精美的舞台表现形式发挥了剧作的文采诗情和磅礴的气势及浪漫主义色彩。

  《蔡文姬》的演出,标志着焦菊隐对戏曲传统艺术手法和美学原则的掌握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对“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也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正在形成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导演学派。

  作为杰出的戏剧家、教授和翻译家,焦菊隐在“十年动乱”中同样没有逃脱“四人帮”的迫害。一连串的迫害使这位孤苦的艺术大师感到心力交瘁,积郁成疾,他被诊断患了肺癌。

  1975年2月28日,凌晨五时十八分,这位杰出戏剧家艺术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他留下的艺术光辉将永载中国戏剧史册,他的名字也将永远被他的家乡人民记住。

  

  创造“写意戏剧观”的黄佐临

  1999年6月,著名戏剧家黄佐临的女儿黄蜀芹将其父亲生前珍藏的3000余册英文书籍和140余件手稿、信件、文献、照片、著作等一并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其中最珍贵的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与黄佐临交往的一些文献,包括萧翁送给青年黄佐临作为留英学习戏剧的纪念的一本暗绿底金花、装订得十分精美的羊皮集相册。这是萧伯纳大师专门邀请当时著名的工艺巧匠柯克鲁尔精心制作而成的。对此珍贵礼物,黄老认为不该为他个人所独有,生前曾多次表示要捐赠给国家。

  黄佐临,原名黄作霖。1906年10月24日,生于天津。父亲黄颂颁是洋行的职员,同时,任天津“广东音乐会”会长,爱好京剧。经常带着小佐临来天津广东会馆看京戏、粤曲、昆曲等民族传统戏曲,家庭的艺术熏陶影响了黄佐临以后的发展。黄佐临熟读《三字经》,并从外祖父攻读古文。1917年,进天津教会学校(伦敦会)———新学书院就读。1925年入英国博明翰大学商科,住在郊区的林溪学院,在该院的学生同乐晚会上,演出自编自导的独幕剧《东西》。后将该剧本寄给萧伯纳,表示对他和易卜生的崇拜,得萧伯纳的热情回信并殷切寄望于黄佐临:

  一个易卜生,他是个门徒,不是大师;

  一个萧伯纳,他是个门徒,不是大师;

  易卜生不是易卜生派,他是易卜生;

  我不是萧伯纳派,我是萧伯纳;

  如果黄想有所成就,他千万不要做门徒,

  他必须依赖本人的自我声明,独创一格。

  从此,萧成为黄的艺术启蒙和一生敬重之师。1937年从伦敦戏剧学馆导演班毕业。在剑桥大学通过论文答辩,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投入抗日行列。萧告知佐临戏剧工作是一个“担风险,朝不保夕”的职业。萧还在送给黄的相册上题写了语重心长的分手词:

  起来,中国!

  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如果你有毅力和勇气去掌握它,

  那个未来的盛典将是中国戏剧,

  不要用我的剧本,要你们自己的创作。

  戏剧大师黄佐临,在六十多年来的艺术生活中,教育培育、组建剧团及编导了近百台戏剧和多部电影电视,培养了许多优秀演员、导演和剧作家。他在长期导演实践中不断努力探求“写意戏剧观”,在《抗美援朝大活报》、《激流勇进》、《新长征交响诗》、《中国梦》等不少戏剧舞台演出中,显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中国戏剧的艺术新貌,敬爱的周恩来和陈毅同志等国家领导人,看了佐临用写意手法执导的《激流勇进》新剧后,就热情地肯定了他的艺术创造精神,鼓舞他继续努力下去,它不仅在国内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欢迎,也引起了亚洲、欧美许多戏剧教学、研究部门和演出团体的重视,成为当代世界戏剧中不少学人同行所热心研讨、实验的艺术课题。

  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理论是戏剧学中一项新的创造发展,是经过长期的反复探索,然后从实践中得出。黄佐临先生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时曾对他的“写意戏剧观”阐述道:

  “我之所以主张‘写意戏剧观’,乃是根据五六十年来的舞台实践、世界戏剧界发展史的苦心钻研和以下几句众所周知的名言而形成的:虚戈作戏,真假宜人,不像不成戏,是戏又是艺;画有三:绝像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此亦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者,此乃真画;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情与理,形与神,不可分割。”

  “写意戏剧观”是他早年萌念,继而主张,长期在导演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实践探求的科学性创造活动。这一活动已对中外戏剧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因为它在开拓舞台艺术的表现领域,增强戏剧艺术的审美意趣,推动对于戏剧发展的各种不同见解的学术争鸣等方面,都起到了为前人所没有的作用,这已堪称是对戏剧发展的一种历史性贡献。

  

  著名表演艺术家石挥

  清末民初,老一辈人全知道天津有所谓的“八大家”。其中杨柳青石家便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煊赫一时的“石家大院”,也就是石氏家族兴衰荣辱的残梦。1915年石挥就出生在这里,民国后各门家族子弟不事生产,家道渐至败落,石挥的父亲石博泉,预感前程无望,“生不逢时”这句话对幼儿石挥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石挥小学毕业后进入了北京群化中学读书,他和后来成为著名演员的蓝马又成了同窗好友。衣着破旧的少年石挥,经常踯躅街头,惟一的嗜好就是“泡天桥”。1930年,初中三年级的石挥不愿再增加母亲的负担,不得不中途辍学就业,16岁当上铁路列车服务员。

  1934年7月,唐槐秋领导的中国旅行剧团北上北京、天津等地巡回演出,在蓝马的介绍下,石挥进了“中旅”当上了二三流角色的演员。

  1940年,富有爱国心的石挥参加了进步的中国旅行剧团。从1940年到1941年,石挥在“中旅”先后演过五台戏,除《大雷雨》外,还演过《欲魔》、《日出》、《花木兰》、《梅萝香》。1943年,石挥参加了有导演黄佐临、吴仞之、姚克等14人组成的职业剧团———苦干剧团,在这里,他一共演出了《蜕变》、《大马戏团》、《林冲》、《秋海棠》、《梁上君子》、《乱世英雄》、《夜店》等18出戏。石挥在《大马戏团》的出色表演,轰动了上海,40多天里演出了77场。在演到74场时,由于劳累过度,他昏厥过去,医生赶来给他看病时,看着满脸油彩的病人说:“这个人就是老了点!”想不到扮相逼真的石挥,连医生也给唬住了。醒来后,他只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上了舞台,坚持演完了最后两场戏。

  由于他在《秋海棠》和《大马戏团》中的出色表演,使他的演技达到了炉火纯青,天衣无缝的境界,也为他赢得了“话剧皇帝”的美誉。

  从1947年至1951年他在“文华影业公司”工作五年中,石挥先后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三部影片,艺术上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以独特精湛的演技,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如《假凤虚凰》中的理发师,《太太万岁》中守财奴,《夜店》中的店主,《艳阳天》中的律师以及《哀乐中年》中的小学校长等,其中的《母亲》、《我这一辈子》和《关连长》三部,则是石挥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作品。由他导演并主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他真实细腻地、有层次地表现了一个经历了清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警察的心理变化过程。石挥把那老巡警的正直、憨厚、善良的性格,刻画得细致入微,京“味”十足,具有浓烈的真实感和地方特色,当这“老好人”最后躺在雪地上说出最后一句:“唉,我这一辈子啊!”时,把一种浓郁而凄凉的人生沧桑,提高到悲壮的诗意境界,感人极深。1950年还被送到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参加展览,不久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私营厂二等奖。

  从1954年到1957年,石挥在上海厂导演了《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三部影片。《鸡毛信》获得了成功,公映后,在儿童中产生了强烈反响。1955年,在英国举办的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优胜奖。它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

  1957年石挥因遭迫害离开人间。他生前没有子女,死后没有一块墓碑,留下的,只有他用心血拍下的艺术杰作。历史是公正的,22年后的1979年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召开大会郑重宣布:为1957年反右运动中错划右派的14位同志改正,石挥在名单的前列。(作者 黄殿祺)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
  • 上海话剧《艺术》首都剧场发布会(06/29 17:29)
  • 话剧《雷雨》尾声(06/29 15:08)
  • 话剧《雷雨》第四幕(06/29 15:01)
  • 话剧《雷雨》第三幕(06/29 14:51)
  • 话剧《雷雨》第二幕(06/29 14:26)
  • 话剧《雷雨》第二幕(06/29 14:26)
  • 话剧《雷雨》第二幕(06/29 14:26)
  • 话剧《雷雨》第二幕(06/29 14:26)

  •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商城
    化妆|春季彩妆5折争艳
    家居|06年最抢眼饰品
    音像|周杰伦:霍元甲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