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电视剧《小兵张嘎》 >> 相关报道
《小兵张嘎》成功改编 还是那个嘎子亮相荧屏
YULE.SOHU.COM  2004-06-23 11:29  作者: 曾庆瑞  来源: 搜狐娱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眼看当下一股乱改“红色经典”的潮流四处漶漫,一些劣质的文化产品从病态的文艺思想里纷纷破壳而出,我要由衷地向20集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的创作者们对待“红色经典”的艺术态度表示敬意!

  什么叫做“红色经典”?多数人现在有一个共识是,“红色经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国内解放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题材的一批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在内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诞生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和“文革”前17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引而取得的文学艺术创作成果。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作品都还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局限性,但是,在总体上,这些作品对于革命战争年代社会生活和革命战士的人生经历的描写,对于革命英雄主义的张扬和革命理想的歌颂,以及大量优秀作品在艺术上获得的成就,使得它们具有了极大的思想震撼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教育了、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对于弘扬和培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这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形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是“红色经典”。它不太强调某一部作品的个体性的“经典”资格,更看重的是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现象,以及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现象中的所有作品的群体性的共有的“红色”特征。这种“红色经典”的作品,已经创造的审美价值是稳定的,已经实现的社会功能是难以抹煞的。这种价值和功能也是不能随意加以改变的。它们的“红色经典”性已经长存在国家社会文化生活之中,也已经长存在广大受众的“阅读”经历和审美体验之中了。现在,在一些作品里,由于改编电视剧的非英雄化,由于一些改编者们刻意消解崇高与壮美,消解原作品的精神指向,同时也消解了作品的艺术追求,“红色经典”的内容惨遭肢解、阉割、戕害和亵渎,那审美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

  也许,从我们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原作和1963年的那一部由徐光耀编剧、崔嵬和欧阳红樱导演的同名电影,是不是已经拥有了“经典”的地位,人们还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刚刚说了,在“红色经典”的整体性的文学艺术现象中,这《小兵张嘎》的地位却是作品问世以来近半个世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经历所认定了的,难以动摇的。那小说和电影的价值就在于,他们艺术地笔录中华民族的了一页历史,那一页历史足以让我们的国人永远不要忘记曾经降临过的灾难,永远不要忘记在那灾难中率领大众跟外来侵略者和极少数民族败类相抗争的我们民族的脊梁。这脊梁里,除了那些顶天立地的历史伟人、壮士豪杰,还有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乃至那“众生”中像嘎子这样的童稚少年,只要他们以民族大义为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们都可以成就一番宏伟的英雄壮举,都可以成为我们民族的英雄,都可以活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活在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而为这些民族英雄画像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会以它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长存在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宝库中,活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审美历史里。就此而言,徐光耀的同名小说和据以改编的同名电影,都是值得我们珍惜和纪念的。

  现在,适应当下广大电视观众的全新的审美需求,我们的电视剧艺术事业的从业人员和文化产业的经营者们,从“红色经典”里挖掘这种宝贵的题材资源,用电视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予以改编,或者叫“翻拍”,以满足人们的高水平的“阅读”愿望,这种艺术创造的精神应该肯定。对于这部电视剧版的《小兵张嘎》来说,我还觉得,尤其应该肯定的是他们在改编时持有的艺术态度。这种艺术态度,我把它概括为:敬畏经典,敬重经典,为延续经典的艺术生命,传承经典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创造的才华,在全新的艺术载体里用全新的艺术语言更加丰满地塑造既往的人物,更加生动地演绎既往的故事,更加鲜活地创造今日的审美价值,也力图更加完美地实现电视剧作品在今日的社会功能,让人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获得尽可能多的美的享受。

  这种艺术态度,徐耿在《导演阐释》里说得很明白。那就是,电视剧“《小兵张嘎》应该给人这样的感受——啊,不错,的确是他,还是那个嘎子!……哦,原来嘎子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呀……”

  这样的艺术态度,使我们十分清晰地看到,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在人物和情节两个方面的努力和成功。

  人物,这部电视剧的改编牢牢地把握住的一点是不变嘎子和罗金保等人的英雄本色。

  大家都看到了,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红色经典”的改编性的电视剧作品里,西方的解构主义思潮对于传统文化现象的激进的非历史的方式的解读,充满了令人惨不忍睹的颠覆性和否定性。按照美国解构主义的中坚人物希利斯·密勒的公开宣布,这种令人惨不忍睹的颠覆性和否定性所“寻求”到的“能使整座大厦解体”,并足以“使文本赖以屹立的基础化为消解状态”的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松动砖石”,就是原著中的人物。因为,谁都知道,人,是艺术的核心,是作品的要害之所在。人物被“颠覆”了,“否定”了,“砖石”松动了,作品的“大厦”也就解体了。如此这般地在所谓的“人性的深度复杂性”的旗号下胡乱改变人物性格和命运,甚至于大做特做人物的“情爱”以至“性爱”的文章,严重的后果就是“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人物变得杂色而不再红色,变得狗熊而不再英雄。

  这部电视剧里,首先是嘎子,真的就还就是那个嘎子!

  就是那个嘎子,一方面是说,他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里白洋淀上一个抗日的小八路,在国恨家仇的时代和抗日队伍的大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小英雄。他机智、勇敢、健壮、活泼,虎虎有生气,却也还是有他一脸的嘎气,一身的嘎劲儿,还是做出了那么多的嘎得出奇的蠢事。他是英雄,却不是天生的英雄。他是好孩子,却不是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全都用好孩子的概念堆砌起来的小大人。画面上,人们甚至还可以看到他那股子嘎劲儿都给抗日的大事带来损失了!说他还是那个嘎子,另一方面是说,即使电视剧加了那么多的戏,在嘎子身上加了那么多的故事,展示了他身上的那么多的嘎性,他还是一个真正的少年抗日英雄!比如,电视剧让嘎子在新添的人物乐乐身上另有一番阔大的胸怀,让他影响一个少不更事便糊里糊涂认贼作父还曾得意于一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年觉醒过来,跟着嘎子一起走上抗日的道路,在浴火浴血的残酷斗争中经受洗礼,也当了小八路,真是让你品来品去品得意味无穷。又比如,电视剧让嘎子对新添的北平特派员的随行人员刘燕的身上另有一番细腻的姐弟般的或者母子般的情怀,充分展示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孤儿的作为人的天性,也是十分感人的。还有,对于白洋淀区队派到县城开照相馆设联络点的纯刚,一旦误认定他是奸细,嘎子便没完没了地要监视,要抓他,甚至要“枪毙”他,那股子纠缠劲儿,又格外地表现了嘎子的执着。这样加进去的戏还很多,但是,加了这么多的东西,你还就是不能说,嘎子变得不再是嘎子了!

  跟嘎子一样,电视剧里的胖墩、英子也加了不少的戏,还有,罗金保等大人也加了不少的戏,也都还是“面不改色”的,绝对不像有的“红色经典”改编剧那样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情节,一般说来,往往是改编者大有用武之地的一个创造天地。在一些“红色经典”的改编电视剧作品里,解构主义对原作的激进的非历史的方式的解读,也充满了令人惨不忍睹的颠覆性和否定性。

  他们从情节的颠覆和否定中“寻求”到的“能使整座大厦解体”,并足以“使文本赖以屹立的基础化为消解状态”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松动砖石”。情节的“砖石”松动了,作品的“大厦”也一样会彻底解体的。因此,在添加情节的时候,创作者应该恪守的一个戒条就是,不能损害人物,不能消解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从这一点来看,电视剧版的《小兵张嘎》加进了真假特派员的故事,并且尽量放大到使这个故事成了全局的叙事主线,而又能够恪守这样的戒条,真是一个大胆而又出色的艺术想象。我们都知道,原来的故事主线是成功地营救老钟叔。现在,让老钟叔壮烈牺牲,而是在营救的过程中引出真假特派员的线索,而后淋漓尽致地加以铺陈。这就使得全剧的故事显得更有波澜,更加离奇曲折,更加充满悬念,更加吸引人,更加好看。当然,也更加有利于嘎子等人物的塑造。由于这样加戏,实际上加进来的人物里,用纹银老汉和英子家的苇爷爷、苇奶奶来和嘎子奶奶相映照,用纯刚来充实罗金宝,用斋藤来补充龟田,也都使得原作的人物的角色使命更加立体化了。集贤居一家人的故事,不只是在政策上作了一次弥补,让觉醒了的民族工商业者卷进了抗日的洪流,而且,在反映历史的真实性上还显示了我们电视剧艺术领域里现实主义审美精神和创作原则的深化,显示了我们的电视剧艺术应有的美学品格。

  所有这两个方面的艺术实践确实证明,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创作者们在与时俱进地适应广大电视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要求的同时,是尊重历史的,尊重艺术规律的。所以,他们的改编是成功的。

  这种成功里,我觉得,还有两点不能不说到。

  一点是,扮演嘎子的那位小演员,表演太出色了。可以说,在他那种特定的人物形象设计和特殊的人物体态造型的条件下,在全剧为他规定的戏剧情境中,这个小家伙的表演,既本色,又技艺,让人觉得他就是嘎子,嘎子就是他,几乎无可挑剔。他真是我们国家电视剧演员队伍里少见的一个男少年演员。我昨天还对这部戏的责任编辑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就连那些成年人的演员在内,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抢了这个小家伙的戏,真是不简单!

  还有一点是地域文化的尽情展示。我们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的一种重要内涵,甚至于,还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某种文学艺术作品成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从题材范围来说,人们也看到了,往往是农村题材的作品,最能富集这种地域文化特色。电视剧艺术也是如此。从这部戏里我们可以看到,冀中平原上白洋淀水乡的地域风貌,十分显性地表现在迷人的画面上,给人印象极为真实、极为深刻,由此,我们不得不相信,正是这地域的文化影响到人的秉性的不同,这种不同通常会经由人们各自的行为系统表现出来,而形成为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传统。既如此,嘎子和他的小八路伙伴们在这里土生土长,生长成这副模样和个性,也就不奇怪了。当然,白洋淀,芦苇荡,水上飘荡的小船,岸上隐秘的村庄,也让活动在那里的人物,发生在那里的故事,更好看了。

  当然,这部电视剧也不是说没有缺点的。比如,仙花这个人物的戏,设计上还是有一些偏差,总还是没有摆脱流行的那种“情色”的味道,尽管现在修改了,也还是让人能够有所觉察,产生联想。再说,VCD也已经流传到社会上去了,还是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的。

  曾庆瑞教授
  2004年6月17日
  于京郊昆玉河畔寓中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商城
化妆|春季彩妆5折争艳
家居|06年最抢眼饰品
音像|周杰伦:霍元甲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