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 >> 中演 >> 焦点
中国有没有爵士乐?
YULE.SOHU.COM  2004-05-31 16:34  来源: 南方周末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5月2日至6日,“上海爵士周”在上海举行。“五一”长假之前,这个活动的消息就让不少爵士乐迷异常兴奋,因为近年来鲜有高水平的爵士现场,一连五天的爵士周让乐迷有久旱逢甘露之感。但爵士周期间的种种争议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爵士乐来到中国,是否真的水土不服?

  “五一”期间的爵士周很热闹,每场演出前都能够在门外见到手持一沓百元大钞诱惑人们退票的贩子,不像前些日子来的“深紫”乐队,音乐尚未奏起,票贩们已将票价打到五折以下。上海人民对爵士乐的热情多少有些令人诧异。

  去看演出的人大致可分为四类:逢迎爵士乐所影射着的所谓高雅情趣的高雅混子们、因拿到赠票再被一点点好奇心所蛊惑的凑热闹的人,再就是来自三教九流的各路乐迷,当然还有只要是场子就会去跑的媒体工作者。

  一些场面为证:身着很正式晚礼服的女士不断与身边男士调笑,全然不顾是否会影响到台上乐手的表演;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跑到这里来的诸多观众随着音乐酣然入睡;在演出当中非常失礼、离席退场的人;台下用快门和手机为台上配乐的人。

  肯尼·基的乐迷失望了

  很多人习惯质疑,甚至指责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这正是本届上海爵士周颇受非议的原因。主办方为什么请来一群新爵士音乐家,真令人颇费思量。善意点想:他们希望打破国人陈腐的爵士乐审美,推介靠近当下爵士乐前沿的东西。

  还可以这样想,由于缺乏了解,于是没有了尺度,主办方完全凭借知名度来选择乐手,结果弄巧成拙。

  这次来的音乐家多来自ECM和Jazzland。这两个厂牌是目前最重要的新爵士乐基地,而这些人也确实名声在外,如特尔吉·瑞普戴尔是挪威“冰调”流派的开山者之一,而艾里克·特鲁沃兹则是主流电爵士乐领域的头牌人物。这些人制造出的爵士乐与多数观众想象中的“爵士乐”有太大的差异。为什么不请小野丽莎或肯尼·基来?想穿着红高跟鞋淋夜雨的爵士乐情结满腔委屈的泡汤了。

  专业乐迷们则像过节一样高兴,他们明白这届爵士周从水准与规模上来讲绝对是内地最好最大的一次,虽然乐手之间的演出搭配多少有些怪异。

  雪茄、红酒、爵士乐

  曾经的中国爵士乐盛事“北京国际爵士音乐节”叫好不叫座,已告终两年了。他们错在没选对地方,尚能挖出点爵士乐遗骨的内地城市,只能是上海。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外国船员及水兵将爵士乐带进来,为的是饮酒作乐和酒吧女郎。

  目前,在上海多数爵士乐酒吧里的,多数是以伴舞为首要用途的摇摆乐。若说爵士乐有淫靡、谄媚的一面,那就是这种风格,是红酒、雪茄和请消费者将钱塞进短裙的女侍应;若说上海有爵士乐传统的话,那就是这种传统——新天地有一家爵士乐酒吧干脆名为新天地CJW(三个字母分别对应雪茄、爵士和红酒)。

  将上海的爵士乐完全看作某种生活方式也有些过分,它毕竟是一种音乐。上世纪30年代上海那些流行歌曲,如《蔷薇蔷薇处处开》、《夜上海》、《香格里拉》等都漾出形随意散的摇摆风味,可看作音乐层面上爵士乐对中国本土音乐惟一一次成规模的影响。纵向来看,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竟是至今中国最好的流行音乐。

  上海现在也有技术合格的爵士乐手,他们多出入于各色爵士乐酒吧。如淮海路上的CLUB JZ,它的老板就是一位指节有力的大贝斯手,另外还有田果安、赵可、朱蟒、章啸陆、傅天翼等等。他们中的一些组织了Jazz Monk——既可写意地译为“爵士梦客”,也可自谑地解为“爵士僧”。今年1月15日Jazz Monk的第二次新年音乐会在冷雨中自鸣自放,其开幕演出是电影《芝加哥》中的百老汇艳舞,爵士乐之前,人们先要欣赏一丛白亮的大腿。

  技术合格并不值得炫耀,况且技术并不是用来模仿的,它更应该激发出创造力。但如果爵士乐手不愿将自己看作艺术家,而只会做脚踏实地的声色工作者,那么技术合格也就足够了。

  跳出底层奔小资

  70年前的上海租界里,爵士乐的制造者和受用者基本都是外国人。与摇滚乐一样,爵士乐是正宗舶来品,但与摇滚乐相比,爵士乐要在中国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则更艰难而且诡异。摇滚乐有寄生之处,因为世界各地的青年都会分泌荷尔蒙,而爵士乐却在中国完全找不到扎根的地方。即使在欧美,今天的爵士乐文化根基也已丧失殆尽,爵士乐的处境可以类比于亚文化层面上的古典音乐。

  一百年前,爵士乐是美国底层黑人自娱自乐的民间小调。经过一系列的融合与发展,白人发现这种音乐可以娱乐自己。爵士乐开始近半个世纪里,它都是黑人为白人助兴的东西。“比波普”潮流的兴起使爵士乐从群体式的取宠转变为个体表达,虽然它首先是艺术层面上的革命,但同时也是一场黑人权利革命。爵士乐成为一种政治表述,人们终于明白,爵士乐的历史也就是黑人种族权利斗争的历史。

  到上世纪60年代,自由爵士乐流派开始变得昌盛,约翰·科尔特恩和阿尔伯特·艾勒等大师让爵士乐神秘主义化,看似是对种族宗教的追溯和寻根,现在看来,却更像是用艺术来为种族斗争做出的一种妥协或自闭。

  到今天,黑人的革命之声已交给了缺乏内省的、聒噪的说唱乐。残酷些说,爵士乐在上世纪70年代就断了血脉,风格上又找不到出路。从那时到今天,爵士乐手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续貂,当然不一定都是狗尾那么糟。如今的爵士乐大致是三类:一类在麻木不仁地反刍着传统;一类将爵士乐完全庸俗化,将之等同于雨夜或咖啡馆里的靡靡之音;还有一类则从操作上不断令先锋爵士乐极端化,完全脱离开大众审美,实验着即兴的一切可能性。

  因为今天的爵士乐分这样三类,那么对应的爵士乐迷也是这样分,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是一样。总之,今天的爵士乐只属于听觉和审美,它是丢失掉精神诉求的艺术品。但美国人至少还有传统和惯性,人们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听着并演奏着,但在中国却是压根没有什么可以承袭的爵士乐渊源,它不过是空花幻影。

  于是,爵士乐在中国,可笑地成为一种品位。听爵士乐是最小资的事情之一,几乎所有的房产广告都要用它来做背景配乐,最常听到的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美丽人生》,你休想听到比利·霍洛迪的《陌生水果》———对用查特·贝克下红酒的人解释爵士乐本是底层之声完全是无厘头的事。

  最可取的做法就是把爵士乐看作一种干干净净的音乐,不喜欢就不要听,否则就会像在这届爵士周上中途退场的人们一样,又累又丢人。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商城
化妆|春季彩妆5折争艳
家居|06年最抢眼饰品
音像|周杰伦:霍元甲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