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 >> 欧洲影视频道 >> 经典回顾
欧洲电影:复兴之路迢迢
YULE.SOHU.COM  2004-04-05 18:29  来源: 搜狐娱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别说是好莱坞的电影文艺,就算把整个北美文化都圈进去,欧洲人也照样该翘着二郎腿当老祖宗。但每一个电影人都能清晰了解到的现状却是,一边是欧洲电影的没落,另一边是好莱坞文艺举着美国文化的大旗实施全球化渗透策略,而且二者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远。

  前几年,欧洲面对电影文艺日渐式微的现状,无奈之中还能缅怀起文艺复兴时代,喊出重振欧洲电影的口号,但综览去年欧洲的电影节,除了继续滑向没落的深渊之外,欧洲电影没能展示出一丝振作的精神,所谓的“文艺复兴之路”,还在迢迢的远方。

  欧洲电影,是反思的时候了。

  一、 多元的文化与艺术的散漫,让欧洲电影无法在文化的衍射中找到发展的方向。

  当年,出于全球化市场发展的需要,欧盟把整个欧洲捆绑在了一起,而在去年美国的反恐行动中,美国用简单粗暴的是非标准又把欧洲割划为老欧洲和新洲两大版块。文化与政治在很多层面上是相通的,但是,欧洲的电影文艺却从来没有互相通融,团结共进过。

  多元化是欧洲电影的特色。法国电影继续高举着高卢民族浪漫文化的大旗,《新桥》恋人是法国电影史上投资最高的一部爱情文艺片,导演里欧.卡霍采用豪放而浪漫的手法来诠释落魄小人物的爱情。其中男女主角在放烟火的夜空中欢欣狂舞的一幕,映象效果十分灿烂迷人,充分表现出法国人的情怀。而英国电影生活在伦敦那种潮湿的天气里,象一株生病的植物,从形式到内容显得越来越颓废,象《猜火车》那样从表演到导演都充分散发出新新人类叛逆气质的电影奇葩没有了。其它象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的电影,亦无惊人之作,倒是在波兰拍的《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反映二战犹太人惨况的片子,是欧洲电影上的一抹亮色,但是,真正追究起来,无论是从投资看,还是看制作班底以及演员,它们更应该属于好莱坞的产品。

  多元化的结果对欧洲电影的市场发展并没有好处。艺术除呈现自由的一面外,还显得十分散漫,市场效应同样分散,无法形成冲击力。比如,关于二战的影片,人们从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中能很清晰地看出美国电影文艺的风格,如宏大的场面、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叙事情节、英雄主义的主题、美式民主的概念等等,而且这种风格完整到可以让观众直接推论到另外一部没观赏过的电影。但这不影响观众对好莱坞风格的膜拜,因为全世界的观众都越来越认同好莱坞产品带来的感官刺激。与此对比,欧洲影片给人留下的二战记忆是什么样的呢?记忆很破碎,很多欧洲人了解欧洲战场的二战故事,还是从好莱坞泡制出来的英雄主义产品。

  二、 找不到商业化与艺术的融合点,在电影文艺复兴的路上双眼迷茫。

  其实,多元化的艺术并没有错,这也是与欧洲多民族的格局相关。但是,市场经济却不管这些,仍然毫不犹豫地奔向全球化。电影行业也不例外,也无法例外。曾有一段时间,英国电影业为了改变在恶劣市场环境下的亏损,不断减少制片投制,试图以小投资小制作的方式还扭转局面,结果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泥淖,整个电影行业在九十年代死气沉沉。

  商业化对电影业的发展来说很重要,欧洲电影很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它们并不是在电影艺术发展上有所放弃,只是它们在商业化发展上找不到一个类似于好莱坞的发展模式而双眼迷茫。比如,一直以为英国电影制作公司曾试图抗衡好莱坞,但长期抗战的结果是不得不举起白旗。

  欧洲电影一直找不到商业化与艺术的融合点。

  首先是缺乏完整的商业化模式,无论好莱坞是否值得推广,但它的成功却凸现商业化对电影艺术的促进作用。在商业化的操作上,欧洲电影明显没有好莱坞得心应手。就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当威尼斯一面高喊抵制好莱坞的口号时,另一面是施瓦辛格(《终结者3》)的大幅海报贴满水城的大街小巷。

  其次,在艺术多元化的口号下,欧洲电影艺术良莠不齐,静止几分钟的画面特写,或者干涩枯燥的镜头到处都是,甚至赤裸裸的性场面也被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呈现出来。好莱坞却没有这样,暴力、性在电影中一样不少,但都被处理很含蓄,不去崇尚,不去宣扬。

  因此,找不到艺术和商业化的新思路,欧洲电影脑子空空的踏上文艺复兴之路,除了迷茫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三、 艺术需要大众化,而不是个性化或小众化。

  欧洲的电影艺术很精致。在艺术追求上并不比好莱坞差,但是在艺术人群的覆盖上,却明显有着为艺术而艺术的小众化偏向。而电影艺术真正需要的发展空间,却是一个大众化的空间。

  比较两部同在波兰拍摄的电影,一部是《辛德勒名单》,一部是《钢琴师》。按照非严格的定义方式,可以把前者划为好莱坞片,而后者可以算作欧洲片。《辛德勒名单》很成功,在艺术上,剧情简单,场面宏大,片中好人坏人非常单纯,忠奸分明得好像京剧,影片节奏清楚,叙事流畅,有喜有悲有扣子,三个主要角色也很鲜明,让人看着津津有味,容易入戏。所以在商业上,这部片子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样的题材,《钢琴家》的着眼点就不同,人物众多,忠奸模糊,场面混乱,投靠纳粹的犹奸数次救钢琴师一家性命;抢救犹太人的波兰地下组织成员,居然打着钢琴师的名头到处募捐,然后卷款私逃;德国军官为一首曲子感动,包庇躲在德军临时司令部的犹太人,又送衣服又送食物。没有一个由头至尾的配角或者副线,完全是靠男主角一个人独角戏这么跑来跑去,不仔细看很容易不知所云。

  从艺术的感受上,《钢琴家》的诉说方式直抵内心深处,更容易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共鸣,引发对二战屠杀犹太人一事的思考,但是共鸣与思考这种方式毕意不是一种大众化的思路,所以,票房更能接受《辛德勒名单》就不难理解了。

  四、 艺术不再神圣的电影节,一方面使电影节丢失了自我,另一方面是丢失了市场。

  电影节,抛开其它的定义不说,就是一个电影交易市场。欧洲电影交易市场的没落对欧洲电影的发展又是致命一击。以戛纳、柏林、威尼斯这欧洲三大电影节为例,可以看到出欧洲电影业的现状——电影以及电影产业都在北美电影的阴影里苦苦挣扎着。

  回顾去年的三大电影节,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最能反映真实的状况。

  1、去年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海报上有一句话:向好莱坞宣战70周年。这几个字蕴涵了欧洲电影人的骄傲,去年参评的20部影片就没有一部好莱坞产品。但在骄傲的背后,第六十届威尼斯电影节被贬称为评委们的电影节,自顾自地迎合一小撮人的品味。

  2、在第56届戛纳电影节上,美国影片《大象》成为本届影展最大赢家,一举夺得金棕榈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此外的奖项被北美和中东电影包揽,而艺术电影的“根据地”欧洲则被剃了光头。一切似乎在意料之外,其实也都在意料之中:不仅参赛影片本身光彩黯淡、乏善可陈,评奖结果也大失水准。法新社当时一针见血而无限心酸地以这样的话开始自己的评论:“刚刚落幕的第56届戛纳电影节,记忆中将不会留存它的名字。

  3、在第54届柏林电影节上,据说整个颁奖仪式上,除了德国记者在拼命鼓掌外,与会者听得最多的是嘘声,而关心政治一向是柏林电影节所喜欢讨论的内容。23部参赛影片中,有《三面间谍》、《真相》等多部政治片。电影节过于明显的政治化题材诉求,令大部分参赛影片显得为了政治而政治,在艺术方面乏善可陈,因此影片在放映期间获得的倒彩多过喝彩。

  如此横看欧洲的电影节,益发觉得欧洲电影的萎靡是理所当然。柏林人在电影节上喊出“迷人、政治”的口号,而威尼斯则单调地重复着“旅游!旅游!旅游!”已经没有人真正关注电影本身了。

  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生产,推动了文艺的发展,如今欧洲的经济发展处于一种僵滞状态,无法电影文艺的复兴推波助澜,而同时,欧洲电影也找不到商业化、市场化、大众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即便踏上了文艺复兴之路,也注定是要双眼迷茫的!

  (搜狐撰稿:公子小白)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商城
化妆|春季彩妆5折争艳
家居|06年最抢眼饰品
音像|周杰伦:霍元甲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