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 >> 音乐无限 >> 第46届格莱美颁奖典礼 >> 各方评论
格莱美: 娱乐化+产业化=美国文艺
2004-02-09 11:38  来源: 搜狐娱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今年最佳流行女歌手克里斯蒂娜走上格莱美的奖台,不谈艺术,只谈低胸:我一向不擅长致词,我要检查一下我的低胸晚装,别像珍妮杰克逊式的。克里斯蒂娜混迹乐坛多年,记得去年诺拉·琼斯抱着一大堆金留声机站在“格莱美”的舞台上时,全世界的文艺界人士都嚷嚷,格莱美如今“新人胜旧人了。”历来都说格莱美没有新意,那次让诺拉琼斯抱揽八大奖项算是新意浓浓了
。但回到今天,支起“格莱美”大舞台还得靠“旧人”。

  不过,从今年的晚会情况来看:碧昂丝风光无限,贾斯汀众望所归,OUTKAST、痞子阿姆、甲壳虫、50分……纵是乱花迷眼,“格莱美”有两个原则“万变不离其宗”,一是唯“票房”是瞻,二是音乐娱乐不分家,格莱美也是一场“娱乐秀”。

  提起“格莱美”,人们总习惯于用一种瞻仰的目光,去看那一座镀满金色的老式留声机形状的奖杯。然后追随它最新发布的各类奖项,调整和更新自已的审美标准。但是别错把美国的娱乐当作我们的审美,人们总忘了由一个笑话变成全球瞩目的音乐大Party,跟“奥斯卡”一样,在公正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背后,“审美只是口号,票房才是保证,娱乐才是方向。”

  一、娱乐化的方向:不要把美国的娱乐当作审美

  没有人去恶意批评“娱乐化”的概念,无论是2003全美MTV音乐奖还是“格莱美”,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娱乐是流行的基础。但是,一旦全世界的文艺界的人士用一种瞻仰的目光去注视格莱美,把美国的娱乐当作我们的审美时,“娱乐化”的概念就会成为一种音乐界的肌瘤。

  理由很简单,音乐是一种美,它通过打动人的心灵而达到最终审美。但是,美国人的音乐却越来越注重感官的刺激和愉悦,从前不久珍妮·杰克逊的“露乳事件”,到今年走上舞台不知是在唱还是在脱的布兰妮,美国人把自已的音乐标准制定成“露肉+卖唱”时,如果我们还把人家的娱乐标准当作我们的审美,那才是最可怕的!

  格莱美并不神圣也并不高深。在美国洛杉矶今夜的颁奖舞台上,它不过是一场盛大的PARTY,“巧克力美女”碧昂丝性感的表演,常常是一副粗口的“痞子”阿姆饶舌的说唱,美国人心中的性感女神麦当娜上台颁奖,从标榜为处女的小甜甜到越脱越多的台下嘉宾布兰妮,还有小天王贾斯汀,还有美天后克里斯蒂娜,美国人制定的“业内标准”混淆了愉悦与审美界限,对很多缺乏判断力的人来说,愉悦就是审美。但台上台下,相信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不是音乐的审美,而是娱乐的愉悦。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格莱美”的立足点还是来自于音乐,格莱美终究是一件经过娱乐化包装的艺术品。而从艺术品本身的鉴定来看,格莱美生于流行,而止于流行,推崇潮流使之风靡全球,但过于商业化又使之远离真正的艺术。对格莱美过于苛刻是因为艺术,而过于崇拜则因为流行。

  但是,格莱美仅仅是美国人的口味,无论是场面性感的碧昂丝的R&B歌曲《为爱痴狂》(Craxy In Love),还是Vince Gill的乡村音乐《Next Big Thing》;无论是Metallica美国式的重金属《St. Anger》,还是痞子阿姆的说唱《Lose Yourself》,就象可口可乐代替不了我们的绿茶一样,“格莱美”不是我们的审美标准,如果我们一旦沉迷于“格莱美”,唾弃江河日下的华文音乐奖,那我们就会象阿姆唱的《Lose Yourself》一样,“丢失自我”。

  华文音乐当前最需要的不是娱乐,而是扶持,这种要求不应只是来自于听众,而更应来自于音乐界。

  二、产业化的经营:歌唱者、鼓吹者和倾销者的大型庆功会

  对于不少美国人来说,一年之中,“奥斯卡”和“格莱美”这两个热闹时刻不容错过,如果说还有第三个热闹时刻的话,那就是每四年才轮到一次的总统大选。

  毫无疑问,“格莱美”就是美国音乐界的一次大型庆功会。每年参加这次庆功会的人有歌手、评委、业界闻人、演艺经纪人、唱片公司、演艺推广公司、各界要人等等,把这所有的与会者串起来,从制造者到推广者,从鼓吹者到倾销者,这就是美国音乐的一根最完整的产业化链条。

  产业化给“格莱美”带来了两大声誉,一是流行性,一定是权威性。

  所谓流行性,“格莱美”有史以来,它的奖项总是唯票房是瞻。之所以人们一直说“格莱美”了无新意,那是因为人们在获知奖项名单之前,对获奖人的歌曲早已朗朗上口,总脱不了流行榜上前十名的巢臼。比如今年势头汹猛的小天王贾斯汀获得流行男歌手奖,“巧克力美女”碧昂丝揽得多项大奖等等大有一种众望所归的感觉,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去看看2003年的全美票房就知道了。

  追求大众化和潮流主义,而不是虚拟的流行和自娱自乐的良好感觉,这一点,“格莱美”实在是值得华文歌曲大奖瞻仰。

  但流行性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过于追求大众化和通俗化,使美国音乐越来越浮于潮流,甚至“痞子”阿姆的粗口有一段时间也成为时尚。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听美国音乐根本不用动脑子,坚决不听排行榜上的音乐,越红的唱片越不要听,在美国之外有更好的音乐,在一段时间内,只听一支美国乐队的唱片就能了解这段时间音乐发展趋势。

  格莱美的权威性,倒是无可挑剔。既然有了票房标准,那么,所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都围绕这个基本准则不改变。格莱美音乐奖的评选有一套十分严格的制度和程序。被推荐的作品必需选自当年。作品推荐上来后,首先要经过来自音乐界各领域的150多名专家筛选和资格确认,而后进行分类。除需由特别提名委员会投票的作品外,初选合格的作品要全部送交评委进行第一轮投票。但每个评委只能从其中挑选自己专精的9项进行投票,当然他们还要投票选出当年的年度唱片、年度专辑、年度歌曲和年度新人4个奖项。初评后的名单再交评委进行第二轮投票,每个评委的投票权除4个基本奖外,只能选择8个奖项进行投票。这些严格的措施有效地保证了评选的公正性。无论哪个颁奖礼,都从某个角度客观反映了整个流行音乐市场的潮流风向,所选的畅销品或艺术品大部分是实至名归,争议不大。比较而言,华文歌曲大奖的公正性除了黑幕就是儿戏,不堪论及。

  但是,音乐商业化之后,对音乐自身的审美要求反倒退而求其次,音乐按照千篇一律的标准选出来后,分不清到底是人们选择了音乐还是选择了商业,或者说是商业选择了音乐。然后人们又错把这种商业化的音乐当作审美标准。

  “格莱美”奖从标榜艺术向彻底商业化的过渡,让人们就象看到美元燃烧时的绚烂,以及绚烂之后的迷惑。最新的“格莱美”奖项将再一次更新全世界文艺人士的审美标准,但从“格莱美”到“奥斯卡”,美国文化标准的泛滥对全球文艺来说是一种引导还是一种侵略?

  结果是要看你在用崇拜,还是关注的眼光去看待它。 (文:公子小白)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连接
  • 今年格莱美“谁最美”?(02/07 11:10)
  • 格莱美就像奥斯卡 天生带有美国人孤芳自赏的味道(02/06 17:21)
  • 格莱美奖前瞻:实力瓜分奖项 黑人歌手独占鳌头(02/05 22:04)
  • 北京晚报:格莱美从兴奋期转入疲劳期(02/05 19:53)
  • 评论:格莱美奖 没事你就拿着娱乐当戏唱(02/05 19:26)
  • 评论:“美国制造”格莱美到底“美不美”(02/02 11:49)
  • 乐评:美国音乐奖和格莱美的对比(11/18 10:47)
  • 格莱美不再钟情歌坛老朽(03/19 10:48)
  • 格莱美现在需要的是好孩子(02/25 11:45)

  •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商城
    化妆|春季彩妆5折争艳
    家居|06年最抢眼饰品
    音像|周杰伦:霍元甲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