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33
上网只花6毛钱
首页- 邮件- 短信- 商城- 搜索- 新闻- 体育- 财经- IT- 女人- 生活- 健康-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求职- 出国- 校友录- 游戏
明星追踪影视天地音乐无限霓裳艳影日韩先锋欧美流行专题聊天专访视频漫画宝动漫只约陌生人
财神占卜
性别:
出生时间:
春暖花开GGMM激情相约
无限量手机短信储存站
听得到的幽默让你开怀
短信追踪美伊最新动态
[张信哲] 舍不得对不起
[陈慧珊] 怕你怕我怕
[那 英] 醒时作梦
诺基亚经典大图 诺基亚经典大图
诺基亚经典大图 诺基亚经典大图
  本版最新内容
·场面冷清 大腕缺席在闹情绪?--元宵晚会疑问出锅
·赵本山有没有权利不参加春节晚会?这是一个问题
·"克隆韩剧"-《白领公寓》效果差强人意(图)
·中国青年报:武侠的世界里还有多少生存空间?
·张艺谋 姜文 巩俐 赵薇--2003内地电影人权力榜
·影评:兵家必争电影之地 数码科技创造荧幕奇迹
·2003元月影视观察--续集:续来续去都在续什么?
·《英雄》沦落为武士 《武士》摇身变成英雄(图)
·《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爱人》征服观众的三个法宝
·张艺谋自认失败作品:“摇啊摇”、“幸福时光”
 更多...
 
首页 >> 娱乐 >> 影视天地 >> 评影论视

抑郁疯狂忧伤李少红以女性视角打造红色梦魇(图)
2002-04-11 09:21:26 何东   北京青年报

 2002的农历春节,李少红精心打造的连续剧《橘子红了》,在播出之后着实搅起了不小的热闹。其纠葛的情节、悲情的人物,于不经意之间,将不少观众的欣赏情绪,从容引入一场扑朔迷离的旧时迷梦。虽然表面看似漂亮如画不紧不慢,内里深藏的基调却始终都是那样紧张抑郁疯狂忧伤。那一个个精致至极的镜头,再配以如鬼如魅的音乐,有时甚至能让我憋闷到根本喘不过气来。与她执导的《大明宫词》相比,《橘》虽然没有《大》那样浩大豪华的场面,繁多而复杂的人物。然而,激荡的情感、诡异的思想、纠缠的情结、残酷的压抑、偏执的爱情、血腥的结果、年轻的生命与不完整的女性人生,却时时都在刺激着观众的神经。观赏之后,我其实越来越不在意它的故事如何跌宕起伏,却任由它那感伤的情绪,牵着我胡思乱想东游西荡:《血色清晨》?《红西服》?《红粉》?《橘子红了》?——红色大概正代表了李少红内心个性与艺术创作的某种偏向?这红色将会作为象征,始终穿梭与交织于现实与梦魇之中。或许终其现在和将来,拍电影和拍电视剧,就是她进出梦魇的手段与途径,而且这梦魇还正在日趋诡异地走向自我。关于这部电视剧,李少红自己的解释是这样的:“《橘子红了》这个有原著的电视剧,它的故事本身不可能有更大程度的根本颠覆。所以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也是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不动故事的基本元素,就是靠‘青菜萝卜’还要做出让人感觉口味不同的饭菜。所以后来有人看完之后就说:这个电视剧里怎么这样怪异?怎么用了那么多梦境?怎么让人感觉特别不实?就好像是完全脱离真实的一个故事。实际上我觉得,其实故事已经从原来的表象最后进入到精神里去了。”
  
   ■“第五代”是敲门砖
  
   李少红1982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其首次独立执导的电影,是一部很有商业意味的《银蛇谋杀案》。“银蛇”再加“谋杀”,光这名字就足以让当时的高雅评论家摇头质疑了。其实那恰恰是一部观赏性很强的电影,既很艺术又不乏心理悬念,此外还为电影厂获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
  
   而李少红的名字,所以能被电影评论界和新闻传媒确认为“第五代”导演,大概就因为她在1990年拍了一部叫《血色清晨》的电影。那时有评论这样称赞:“《血》揭示了人性所蕴含的另一面,剖析了人的内心世界,引起了专家及评论界的普遍关注。”非常可惜,这部经专家评论而颁发“许可”李少红登堂入室“第五代”的电影我居然没看过。所以对上面那几句似是而非的评价也根本无从感觉。
  
   李少红后来对我说[以下简称她说]:“我太遗憾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了,我觉得你还是应该找来看一看。你如此想仔细剖析我的作品可你却没看过这部电影,应该说你没有发言权,或者说你一定很不全面,别人也会说你没什么权威性。”
  
   试想在90年代初,一位女性导演如果要想在好汉林立的“第五代”导演圈里站住脚,她当初就更需要一块扬名立腕的敲门砖,所以李少红以前从不否认自己被列在“第五代”导演行列之末。然而,后来也从未见过她用“第五代”的招牌到处高举高打。现在个别几位“第五代”导演早已在创作上无声无息,李少红仍然还在风风火火拍着她的电影和电视剧。
  
   ■所谓女性视角
  
   我们看一看李少红近年独立导演的“创作年表”——1990年-1991年执导电影《血色清晨》;1992年执导电影《四十不惑》;1994年执导电影《红粉》;1997年执导电影《红西服》;1996年执导电视剧《雷雨》;1998年执导电视剧《大明宫词》;2001年执导电视剧《橘子红了》。除了《血色清晨》之外,李少红的其他作品我都很仔细地看过。其中真正印象深刻,并可以确认是李少红代表作的,我认为就只有4部:《红粉》、《雷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
  
   如果将这4部作品的题材不同、故事不同完全剥离之后,我们就不难察觉它们在内容上的趋同之处:女主角的个人情感命运,都一样充满哀怨凄婉;而且到最后结局也同样都逃不脱同样的悲惨绝决。我就在暗暗猜测:在如此殊途同归的故事背后,是不是也暗示出了导演个人内心的某种潜意识呢?
  
   她自己这样回忆:“我在14岁之前没有兄弟,也没有姐妹。11岁的时候就来了月经,当时母亲不在,是父亲告诉我应该如何处理。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我和另一种人不一样。我跑进厕所,关上门哭了。我觉得自己很不幸。我将这一生理现象视为一种痛苦,一种麻烦,而它将伴随我大半生。没有人告诉我它真正的意义。告诉我它是和生育联系在一起的,意味着我的成熟。我想生活在我那个年龄的女孩,受到的性教育大致和我差不多。这并不是父母的错,说起来又扯到历史、社会呀。不说了。”
  
   或许,人们也能从这段个人独白背后感觉到某种内心苦涩:当一个少女情窦初开阳光灿烂之时,她却对自己的性别毫无明确意识。甚至在懵懵懂懂之间,那一段本该色彩绚丽的少女年华,就被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完全给粗糙强硬地“磨砂”过去了。对于历史,任何个人都是无权也无法去追究和埋怨的。但碰巧成了一名导演,她却可以通过艺术手段,完成对历史的某种追查和审判。
  
   由这段独白再回头切入李少红的前后创作,就马上得到了许多有意思的发现:为什么《红》、《雷》、《大》的女主角,她们的初恋总是被演绎得那么充满美好渴望又那么美妙动人?而每当她们对整个男性社会发出痛切的埋怨、谴责甚至表示愤怒时,为什么又从来都是那样凄凉和无奈?一位作家这样说过:凡一个人的心理情结,往往都形成于自己的少年时代,这种“情结”一旦形成,就肯定会伴随其今生今世。如果这种“情结”一旦再被注定在某位艺术家身上,那就肯定会从他们的作品之中时隐时现甚至暴露无遗。
  
   在以往男性导演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影视剧创作之中,他们更加习惯于以社会的大背景去笼罩和淹没小人物的个人命运。即便她们偶尔用心去表现,女人也大都完全处于陪衬社会男性的被动地位。但由《红》开始,李少红就已经在悄悄启动她个人化的初步创作尝试了,本来一个大而化之“改造妓女”的剧本故事,翻手就被她拍成了展示两个底层女性个人不幸命运的凄婉叙事。
  
   而到改编《雷》和拍摄《大》时,她先是将一部男作家的名著,彻底改变为一个女导演眼里的“繁漪造反”的疯狂故事;尔后她又以更大胆的性别视角,让武则天和太平公主这两个历史名女人,在戏剧表演中不但完成了对男性的统治,而且还同时完成对天下的君临。也许就是因为在这两部电视剧里,李少红将自己的个性化创作幻想表现得太鲜明也太昭彰了,所以,她一边被观众叫好,同时也招来了各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
  
   对于种种异议,她这样回答:“我真正关注的是我自身的体验。不论从性别的角度,还是从人的角度,我都不可能有别人的生活体验,别人也不会有我的。”
  
   每当李少红一部个性鲜明的作品问世,之后当媒体或评论开始喋喋不休或大加褒贬之时,李少红一般都是闭口不言或根本不予理会,甚至可以说,她在“第五代”导演之中,一直都是曝光率最少的一位。
  
   ■女兵不是天生的
  
   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经历,才导致了李少红后来这种内心敏感?我们再来继续听一听李少红的个人独白——“14岁我有了一个弟弟,父母的视线和关注自然地转移到他身上……这件事之后的冬天,我走了。我揣着父亲写给某军区副政委的一封信独自一人上火车,离开了家。火车开了。父亲跟着火车跑,很像电影中的情节。我不动声色地看着他,以为他对我的走并不在乎。后来才知道,他回家三天闷闷不乐,几次到邮电局写好电文:速归。然后又撕了。如果他没撕,发出去,我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真后悔,不该赌气离开家。一个14岁的女孩子,提着人造革旅行包,在距家千里的山城出了火车站,满心想的是‘再也不回家’,这有多荒唐!假如真有父亲的电报,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家。我只是想知道父母还爱不爱我。如果回家,我可能会念完高中,可能会下乡,也可能去了工厂,后面的路和今天完全不一样。我的固执和父亲的犹豫,改变了原有的轨迹,把我推向另一条生活之路。”
  
   之后,李少红又在她当初的军旅生涯中遇到了尴尬:军装发到她手上,因为个子太小,挑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最小号的内衣裤,大得可以装下两个她。即使如此,李少红当时也没有后悔,入伍第一个晚上,她始终都在笑,兴奋极了。第二天早上起床,男女通用的大裤衩,被她塞进肥大的军裤,系紧一尺八寸的细腰;再把能装进一条腿的袜子前半截剪掉,粗针大线连起来,穿上就去跑操。什么姑娘用的香皂、擦脸油、发卡,统统都被她丢在一边。李少红就这样开始了她的“铁姑娘”生涯。
  
   女兵不是天生的。而这种特殊的经历,却可能会在一个女人身上,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痕迹。至今,李少红虽然早已成了一个女儿的妈妈,却仍然能从她身上感觉到很强的军人作风,比如她作导演时的干脆利落和雷厉风行;比如她待人接物永远脱不尽的孩子气。除此之外,你却很少能在她身上找到少女式的妩媚、撒娇和忸怩,为什么?在她长大成人的整个过程中,根本就没人教过她这些。
  
   她曾这样自叹:“那个年代在我心目中是‘中性’的。我不反抗自己的性别,但在生活环境中,我却按照多数人的期望塑造自己。现今,我已有了自己的女儿,我下意识地从小向她灌输女性意识。也许是对我自己的一种补偿。但我也发现她女孩儿味十足,因为特别脆弱、娇气。我开始怀疑这样对她长大是否有益,我也许害了她。女性应有的气质好像是人为塑造的,除了生理特征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艺术之外的
  
    公共标准
  
   尽管李少红一直小心回避着评论界和新闻传媒对她本人的过多关注,但自从她完成了《红》、《雷》、《大》这三部作品之后,她仍然无法回避以男性话语为主体的社会背景的时时笼罩和审视。特别是她所选择的导演,又是一个以男性占绝大多数的职业,因此,来自男性眼光的好奇、质疑、批评,就无可逃避并时常令她陷入性别尴尬。她常常都会面临这样的提问:“你作为一名女性,为什么要选择去当导演?”、“作为一名女性导演,您是不是感觉自己做得很难?”
  
   既然这种性别预设已经先在地摆在她面前,因此对那些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无论她如何作答,都显得自己有悖世俗常情甚至不近“男情”。
  
   她这样说:“所谓‘职业女性’,正是当下时髦的一种性别称谓,而且有很多经济收入不菲且社会地位也不低的女人,都会因为自己是‘职业女性’而感到相当骄傲。其实在‘职业女性’的背后,也包含了很含混、暧昧的双重含义——首先是一名女性的社会义务:女儿、妻子、母亲、儿媳;其次,才是女性在社会公众层面的被承认:比如事业、地位、成就。当然,成功男士同样也会面临上述两层社会含义的‘考核’,但和女性截然不同的是,如果哪个男人放弃前一种义务,比如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都会得到最充分的社会原谅,甚至还会因此获得‘他为事业连家都顾不上了’之类的性别赞扬;但如果换一位女性试试,事业无成、终生碌碌,都无所谓,甚至还能得到‘贤内助’、‘廉内助’等等美称。”
  
   或许做一名女导演多年,对这一切早已习以为常,所以李少红并未因为来自各方面的负面评价,就在自己的创作上有所妥协和收敛,而是更坚韧地坚持她独特的创作个性。如果说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导演的味道,在《红》只算开始的话,那么到《雷》则是比较大张旗鼓了,到《大》时已经是发扬光大了。而到她最新的电视剧《橘》,其主观化的个性表现,甚至已经到了不管不顾的地步。
  
   她不断地这样声明:“所有这些,仅仅就是属于个人的一种‘艺术实验’,既不具典型性,更不带普遍性。”
  
   ■终究还是男道尊严
  
   骨子里既然藏着种种活跃和不安分,然后面对性别和社会压力,又还想在让步和妥协中做成一点事情,在这样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之中,也同时形成了李少红的多重个性。
  
   她至今仍然非常感谢过去当兵的日子:“部队是一个非常讲规矩的地方,可我不愿受过多约束的个性,又常常会和规矩发生内心冲突。所以经过部队生活,我后来就变成了表面上很守规矩,其实内心又很烦规矩的人。后来终于干了导演这一行,其实才非常符合我的个性,因为电影不仅可以造梦,也能更安全地实现自己的个性。”
  
   虽然当了导演,可以时时回避现实而让自己出入梦境,但多年的曲折人生在李少红心里留下了敏感、脆弱、各色,仍然能在她的言谈话语中找到种种蛛丝马迹。
  
   李少红这样忏悔道:“有一次,我的合作伙伴对我说:你不在剧组时对你丈夫讲话,能不能不用导演而是用妻子的口气?这句话对我内心的震动非常非常大,于是突然回头想到:我平时在家里对丈夫对孩子,是不是说话办事都已经不是一个纯粹妻子的状态了?后来过了很久我还在为她这一问感到辛酸,我明白自己无意中失去的,都是女人最天性的东西,而这恰恰是从我当导演第一天开始,就很不希望自己变成的样子,回想起来也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在家庭生活中,李少红肯定算不上是一个特别称职的贤妻良母,但在事业上,她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导演。我曾经当面问过李少红:有没有争做中国第一女导演的奢望呢?听此一问,李少红笑得有些无奈:“悲观一点说,当‘女性导演’被你作为一个特定群体这么提出来,就已经暗示了某种不平等。本来有几个女导演已经在一个大男人的氛围里被笼罩着,我对自己的要求,充其量就是追求一点自己的个性满足而已。就像《大》剧中武则天的结局,死后无非就是给她立了一座无字碑,对她的功过一句不谈,这究竟象征了什么?武则天费尽心力‘齐家治国平天下’,整整50年,最终她顶多能算李氏天下一个儿媳妇。”
  
   从最初萌发出所谓“女性视角”的《红》开始,后来到《雷》、到《大》再到《橘》,李少红每一次对男性尊严所发起的反抗,都要比上一次创作都来得更激烈也更彻底。然而从她一系列的艺术“反抗”背后,如果认真仔细一点,我们又不难发现这样一条“剧情”发展脉络:由起初对男性世界的强烈期待,到久久盼望而不得,最后剩下的就是女主角精神崩溃和走向死亡了。
  
   以前一直认为,李少红所执导的作品,完全都是彻底的女人故事。然而再看清楚一些之后,我却更从她的作品之后,感觉到男人世界的强大和威严。单就这一点而言,无论“繁漪”也罢,“武则天”、“太平公主”也好,最后到“大妈”、“秀禾”,都同样还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在线点歌全国通行:为您传递无限深情和祝福
短信游戏:登上救生艇,用智慧赢取生命与金钱!
狂喜打折:订阅短信服务,即可得4折优惠卡!
我来说两句   推荐给我的朋友(短信或Email)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