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社区 | 在线 | 企业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首页 >> 影视天地 >> 影视动态 >> 电视剧《走向共和》走向精品 >> 网友评论
新民周刊专访:史家评说《走向共和》
2003-05-16 11:27  来源: 新民周刊

  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开播不久,几个历史人物命运便引起了关注。原本人们心目中的卖国贼李鸿章成了洋务功臣、窃国大盗袁世凯成了主张新政的雄杰,而阴险毒辣的集权独裁者慈禧也变成了一个识时度势的政治家……一时争论纷起,莫衷一是。肯定者认为,这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否定者以为,这是一味做翻案文章,“有矫枉过正之嫌”。

  究竟如何看待《走向共和》中的这几个历史人物,记者采访了史学界著名学者姜义华、朱维铮、唐浩明,请他们结合近年来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谈谈对这些人物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

((李鸿章(王冰饰)))
  

  李鸿章是《走向共和》前半部分重墨描写的人物,作为晚清的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大清国封疆大臣的最高职),清朝政府的荣辱兴衷似乎都与之相关,当然他的名字也因为签署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上而长期遭人唾弃。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李鸿章的认识早已有所改变,为之翻案者大有人在。西方学者认为李鸿章是当时清廷唯一的大政治家,海外著史家唐德刚先生更把他与周恩来并称为近百年来仅有的两大外交家。正是清帝国的腐朽制度造成不可避免的衰亡,才有了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这不是李鸿章的个人问题。

  作为清朝重臣,李鸿章颇通洋务,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中坚,他还兴办水师,掌握着大清国的军事、经济和外交大权。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撰写过《曾国藩》和《张之洞》等多部作品的唐浩民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主义末期以自强为目的、以统治阶层内部自救为手段的运动,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主。“我们不应以它最终没有达到目而否定它,在那样一个历史状况下,这样一场运动走向失败是必然的。”

  复旦大学人设计院院长姜义华说:“80年代以来,学界对洋务运动已基本达成肯定的共识。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开了个头,电视剧还是表现得比较客观。不过,汉阳铁厂的处理有点简单化,实际上这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共同问题,不仅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官营企业都有这样的内在矛盾,而且这样的矛盾到民国的官僚资本甚至现在的国营企业中仍存在,这是整个体制决定的,不是张之洞、李鸿章等几个人可以左右的。”

  甲午海战无论对大清还是李鸿章本人,都是一个历史性的关键转折点。中西皆通的李鸿章花巨资构建北洋舰队,军备基本购自国外,其第一假想敌就是日本,可最后号称可排世界前茅的北洋水师竟然还是被日本舰队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被唐德刚称为“匪夷所思”,《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说不是武器的失败,“而是中国领导和战略的失败”。究其原因,还是大清制度腐败,亲贵近臣昏聩无用,除李鸿章外无一人重视水师,本用之海军装备的钱都用去修颐和园等皇家奢靡生活上了,再加上自上而下的全面腐败,致使北洋近5年没有增加军备。北洋水师几乎可以说是李中堂一个人的海军,所以梁启超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而敌一国”,岂有不败之理?战前,知己知彼的李中堂是主和派,可在权力斗争白热化的当时,反被主战的“清流”认为投降卖国,最终不可逃脱失败的命运,李鸿章成为清朝腐朽体制的替罪羊。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指出:“据国际工会组织报告分析,直到1820年,中国的人均产值仍居世界首位。这说明,当时的中国经济并不弱,而且18世纪欧美各国内战很多,而中国还算比较稳定的。并不是落后挨打,而是体制腐败造成甲午海战的失败,《走向共和》在表现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不过电视剧还是有所不足,隐瞒了中日双方舰队上都有洋人这一事实,那这就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了。”姜义华则认为,剧中把北洋水师的失败责任全部推给别人也不对,其实整个北洋从李鸿章开始直到底下全面贪污腐败。李鸿章是一个复杂人物:过去简单化处理不对,这次塑造比较成功,人物立体化,有深度,但是要防止矫枉过正,离开社会背景,一下子从“卖国贼”变成了忧国忧民的首相。电视剧过于强调个人,体现制度矛盾有限。

  唐浩明认为,“李鸿章算得上戡乱济世的大才,文武兼治。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勇于认事,敢于负责,历史上他经常以收拾残局的人而出现。另外,他还顺应潮流,比如办洋务,头脑清醒,对国家有清晰的认识。他自称‘裱糊匠’,为大清国这茅草房修修补补。然而,在个人操守上,李鸿章有很大的缺失,他为李氏家族积累了巨大财产,因此口碑不好。如果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讲,李鸿章毕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人才,应该以肯定为主。

  慈禧:精于内斗 媚于外事 旧体制的表征

(吕中:慈禧也是正常女人)

  可以说大清最后就是亡在慈禧这个执掌国家大权47年的女政治家手中,因之历史书上对慈禧向来无好评,以前的影视作品也总将其塑造成反面人物,在普通观众心目中的恶妇人形象根深蒂固。而《走向共和》则希望以更多层次来展示这个晚清的最高统治者,但在有些地方似乎有刻意为之粉饰之嫌。

  唐浩明认为,“慈禧是个贪恋权力、颇有权术的最高统治者。她的执政生涯以光绪十年中法战争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她表现为精于内斗。不管是最高统治阶层内部还是各地起义力量,都不是她的对手;后期的她表现为媚于外事,她不知外情,外交能力差,处事糊涂,造成了丧权辱国的下场,晚清政局,慈禧要负主要责任。”

  《剑桥插图中国史》的作者伊佩霞教授这样形容慈禧:“在中国需要一个大胆而冒险的领袖时,她的自私和无知使她捞演了一个反对变法的反动派角色。”事实上,对于戊戌变法,慈僖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不仅维护了旧势力,更在与其假子光绪的争权夺利中全面获胜。

  戊戌变法走向失败是必然的。朱维铮把戊戌变法看作是晚清“自改革”的终结,这个“自改革”的过程足足持续了一百年,最终以失败告终。“自改革”各种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建议,但归根结蒂都是在保存君主制度前提下的政治调整,洋务派也无法解决富国强兵的问题。可以说不冲破这个体制本身。怎样的维新改革也只能得到失败的结局。根本问题是两百年的体制,一个以独裁为特色的体制缺少制衡力量,当然也涉及到人,比如慈禧的政治手腕厉害。”慈禧太后是个老狐狸,她纵横捭阖,恩威并施,让“清流”、“洋务”两败俱伤,所作所为皆为自己的集权独裁。

  朱维铮认为《走向共和》过度追求个人,似乎某个人的原因决定了历史,实际上并非如此。“慈禧表征旧的体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说过资本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资本化的个人,有些行为慈禧作为体制代表,非要这么做不可。”“电视剧想恢复历史真实,实际上并没有做到,把关键性的东西删去,比如在戊戌之前.慈禧早有废掉光绪之心,立了大阿哥,继承同治皇帝。戊戌这一段电视剧写得非常糟糕,走入古为今用的误区。”朱维铮还指出,电视剧还回避了欧美人对于中国维新变法的影响,康有为的西学和变法设计几乎全部来自上海新教传教士编译的书籍和《万国公报》,而梁启超曾做过自由派传教士李提摩太的秘书:“19世纪以后,任何一个国际政治变化,没有国际势力参与是不行的。唯独中国孤立是不可能的。”

  姜义华对《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形象基本肯定,认为比以前影视剧中拍过的很多慈禧更有深度。但是编导在对慈禧表示同情时,对社会矛盾本身注意不够:晚清与人民大众、新社会阶级的矛盾才是清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这并不是某个个人能决定的。

  戊戌后慈禧还想维系旧体制,但被八国联军打断了。1901年《辛丑和约》签订,清政府已名存实亡。慈禧这个阴险狠毒又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也只好被迫玩起“清末新政”的把戏。姜义华认为,“清末新政确实提出了一些变革:但其核心是挽救清朝统治,是在权力受到危害时的无奈之举,因此慈禧太后搞出9年之久的‘预备立宪’,最终导致她与立宪派决裂;可见这条路还是行不通的,制度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在新的社会阶级的强烈要求下,暴力革命自然会取代内部变革。清朝的崩溃不可避免,是革命和立宪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朱维铮也认为历史必然走向辛亥革命,学界有人力捧清末新政,甚至高于康、梁,不足为取。

  袁世凯:治世能臣 乱世奸雄 错综复杂的复辟皇帝

(孙淳“为袁世凯而活着” )

  正如姜义华所言,《走向共和》在深入塑造李鸿章、慈禧、袁世凯时,却把另一面的人物翁同酥、康有为、孙中山等人表现得比较浅,把一部分人塑造丰满了,另一部分人物却很概念化,对于这些人物在当时社会中的真实状况把握不一定准确,有失偏颇。

  前面已经提到,辛亥革命实际上是历史必然结果,孙中山和袁世凯是辛亥时期两大重要人物:如果说《走》剧中孙中山塑造得不能令人满意!那么编导对袁世凯这个人物是很有一番研究的,并且做了某种程度的“平反”,一改原来“窃国大盗”和无耻形象。朱维铮说,”袁世凯是个怪杰,这个人很复杂,争论—百年了。辛亥革命以后只有他可以担当统治地位,大总统一职非其莫属,因此不能一概否定。他做事只讲结果,手段卑劣,但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我不赞成把历史的变化完全归结于个人,他只是在特定的枢纽上起到了作用。”唐浩明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很有才干但贪欲心极重的政客。“他不是草莽,不读书,但会办事。整治新建陆军体现了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在担任直隶总督办时,办了不少洋务,在河北开办了近百所新学堂。他也很有眼光,早期支持维新,对于义和团事件,他也比亲贵大臣清醒,不相信什么‘刀枪不入’。李鸿章去世前力荐袁世凯为第一督抚,当此重任唯有袁世凯。但是这人人品很不好,妻妾成群,贪念太重,最后更要做皇帝!成为一个遗臭万年的人。”

  唐德刚把袁世凯描写成“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他是辛亥革命一周年时,经由中华民国正式国会合法选出来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既然孙文也迫于形势求助于他,可见他在当时是有—定势力的,一方面他曾是清廷的重臣,另一方面他兵权在握,后来成为共和元首也并非完全是“窃取”。袁世凯后来想复辟当皇帝,成为其人生最终败笔,也被所有向往“共和”的人们认为是倒行逆施。其实袁某人只是把自己的帝王想法说了出来,还有不少人以立宪的名义做着皇帝美梦呢。辛亥革命的两大目的是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但是它改君主为民主的共和之路从—开始就遭到了袁世凯称帝事件的挫折,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者:钱亦蕉)

  





相关连接

去东京迪斯尼,过桃色圣诞节!

精彩相册[男][女]
活力社员[男][女]
魅力情人[男][女]
美女 天若有情
帅哥 不帅照脸踢
·和弦铃声:  
很爱很爱你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疯狂音效:  
宝贝该起床了 甘撒热血写春秋
订阅任何彩信服务
三天内退订不收费!!!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文章搜索

全球华语榜中榜
搜狐彩信最新推荐
·[] 原来的我
·[] 口哨青年
热门词:必杀功 林忆莲
精彩订阅
新闻资讯
十问导演张艺谋-《十面埋伏》里究竟埋着什么?
订阅 娱乐无限,了解详情
搜狐商城
·影视|央视:《天龙八部》
·音乐|珍藏蔡琴
·书籍|暴笑-八戒日记
·影视|蓝色的诱惑
·影视|中毒(终结篇)
·影视|爆笑:我爱我家
 
-- 给编辑写信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67 或6286 网友信箱 诚聘英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